黑龙江畜牧兽医

试验研究

  • 新疆绒山羊生长性状与绒用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

    孙凯丽;吴伟伟;宫平;关鸣轩;茹斯坦木·亚力坤;张蓉银;郑文新;

    为了研究新疆绒山羊生长性状和绒用性状的遗传规律,试验收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绒山羊繁育基地和新疆山羊繁育中心2015—2024年2 059只新疆绒山羊1~17月龄的6个生长性状(初生重、日增重、体重、体长、体高、胸围)和3个绒用性状(毛长、绒长、抓绒量)的表型数据,利用SAS 9.2软件对试验数据中鉴定年份、群体和性别相关效应进行F检验和多重比较分析,然后基于系谱、环境和表型数据构建动物模型;利用ASReml 4.2软件通过似然比检验(LRT)、赤池信息准则(AIC)和贝叶斯信息准则(BIC)比较个体加性遗传效应模型和在个体加性遗传效应基础上加入母体加性遗传效应模型2个模型,确定最优模型并计算出各性状遗传力,随后使用多性状动物模型计算各性状之间的遗传相关性和表型相关性。结果表明:鉴定年份和群体对生长性状和绒用性状的影响均极显著(P<0.01);性别对初生重的影响不显著(P>0.05),对体重、日增重、体高、体长、毛长、绒长、抓绒量的影响极显著(P<0.01),对胸围的影响显著(P<0.05)。生长性状和绒用性状在不同固定效应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初生重、日增重、体重、体高、体长、胸围、绒长、毛长、抓绒量直接遗传力分别为0.40,0.18,0.13,0.38,0.39,0.42,0.35,0.31,0.37。日增重和体重属于低遗传力,初生重、体高、体长、毛长、绒长、抓绒量均属于中等遗传力,胸围属于高遗传力。体重与日增重、体长与体高、胸围与体高、胸围与体长、抓绒量与毛长呈强正遗传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4,0.63,0.90,0.77,0.72。体重与日增重、体长与体高、胸围与体高、胸围与体长呈强正表型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9,0.58,0.61,0.63。2015—2024年新疆绒山羊9个性状的平均表型值和平均育种值多呈阶段性波动上升和下降趋势。说明新疆绒山羊群体中各性状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遗传和表型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可为动物遗传育种中制定选种选育策略提供依据,以实现多个性状的综合改良。

    2025年11期 No.719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0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Lico A对AFB1诱导的雏鸡肌肉品质和组织损伤的影响

    杨淞雅;于晓庆;张杰兴;刘冰雪;魏翔建;邓旭明;吕红明;

    为了探究甘草查尔酮A(licochalcone A,Lico A)对黄曲霉毒素B_1(aflatoxin B_1,AFB_1)诱导的雏鸡肌肉品质和组织损伤的影响,试验将120只1日龄健康AA肉鸡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AFB_1组饲喂基础日粮+2 mg/kg(按日粮重量添加) AFB_1,Lico A组饲喂基础日粮+50 mg/kg Lico A,AFB_1+Lico A组饲喂基础日粮+2 mg/kg AFB_1+50 mg/kg Lico A,连续饲喂21 d。试验结束后对雏鸡空腹称重;处死后采集腿肌组织检测肌肉品质相关指标;每组随机取5只雏鸡肌肉组织分别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马松染色观察肌肉组织形态学变化;采用Westernblot检测生肌调节因子相关蛋白肌源性分化蛋白1(MyoD1)、生肌因子6(MYF6)、肌细胞生成素(MyoG)和生肌因子5(MYF5)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雏鸡饲养21 d后,与对照组相比,AFB_1组雏鸡体重极显著降低(P<0.01);腿肌肌丝断裂处含有大量胶原纤维,间质增宽,肌纤维水肿; MyoD1、MYF6和MyoG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MYF5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与AFB_1组相比,AFB_1+Lico A组体重显著增加(P<0.05);腿部肌肉组织损伤明显减轻;MYF6和MyoG蛋白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MYF5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说明在日粮中添加Lico A具有缓解AFB_1诱导的雏鸡体重和肌肉品质降低及肌肉组织损伤的作用。

    2025年11期 No.719 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8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专论与综述

  • 非编码RNA在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赵娜;李嘉;赵顺然;史益宁;郝赞艮;陶晨雨;

    卵母细胞体外成熟技术在畜禽资源的保护与繁殖领域展现了显著优势,但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率低下是其面临的一大挑战。卵母细胞从生发泡期(GV期)至第二次减数分裂中期(MⅡ期)的过渡是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其过程中受许多基因转录活动的调控。非编码RNA作为一类关键的转录后调控分子,对卵母细胞的成熟进程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总结了microRNA、circRNA和lncRNA对卵母细胞成熟的作用,探讨了非编码RNA在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过程中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提升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率奠定理论基础。

    2025年11期 No.719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9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人工智能在畜牧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陆锐;董亚楠;尹苗;余鑫;杨金龙;陈希文;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在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畜牧业也不例外。人工智能能够有效提升畜牧业的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推动畜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和可持续化方向发展。具体而言,计算机视觉技术通过实时监测动物行为和健康状况,实现了疾病的早期预警和精准饲养管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则通过智能诊断和养殖管理平台为畜牧业生产者提供了智能化的决策支持。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在畜牧业中的应用仍面临计算资源需求高、数据标注困难等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应用前景广阔。本文对人工智能在畜牧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重点探讨了计算机视觉技术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畜牧业中的具体应用,阐述了人工智能在动物健康监测、饲养管理优化及智能诊断等方面的优势与挑战,以期为人工智能在畜牧业中的进一步应用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2025年11期 No.719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9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秸秆饲料化生物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荣元江;张明均;申李;杨丰;王松;田兵;刘克;简忠领;陈超;郝俊;郑玉龙;

    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加工处理不仅可以提高其营养价值、改善适口性,还可以缓解粗饲料资源紧张,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与物理、化学处理法相比,生物处理法具有技术简单、低能耗、污染少等优点。本文总结了酶处理、微生物处理(包括细菌、真菌和复合微生物)、菌酶联合处理和青贮处理等秸秆饲料化生物处理方法,论述了生物处理工艺中底物含水量、发酵时间、发酵温度、菌酶接种量和接种比对秸秆发酵效果的影响,展望了高效复合菌株的筛选与构建、降解机制解析及生物处理工艺研发等,以期为农作物秸秆的饲料化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2025年11期 No.719 2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2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人参提取物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

    杨开红;田超;张才;

    人参(Panax ginseng)作为一种传统药用植物,因其丰富的化学成分和显著的生理活性而被广泛研究。人参提取物富含人参皂苷、多糖、氨基酸、挥发油等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调节心血管功能、保护中枢神经系统等多种生物学功能。近年来,随着对人参提取物的深入研究,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研究结果表明,人参提取物能够显著改善畜禽的生产性能及畜产品品质,增强免疫功能。本文综述了人参提取物的提取方法、化学成分及其生物学功能,重点探讨了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后续研究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11期 No.719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7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我国野猪源主要病毒类疫病种类、基因型及流行病学特征研究进展

    侯方晖;肖嘉杰;邹洁建;毛颖津;许学林;黄万和;

    野猪作为家猪的祖先,在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作为多种病毒的天然宿主,所携带的病毒不仅关乎自身种群健康,还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至家猪,甚至部分病毒可跨物种传播给人类,给养猪业和公共卫生安全带来潜在风险。本文聚焦我国野猪源主要病毒类疫病,对其种类、基因型及流行病学特征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疫病防控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2025年11期 No.719 38-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7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畜牧科学

  • 基于红外热图像和可见光图像融合的牛眼检测与测温

    黄钰峰;周李涌;杜永兴;曹瑞涛;

    为解决牛养殖过程中测温不准、方法繁杂的难题,试验采用一种基于红外热图像和可见光图像融合的牛眼眼温检测方法(YDDT-Fusion方法),即使用以YOLOv8L模型为基础的网络模型,结合DWConv模块与Dy Sample模块,对两种类型图像中的牛眼信息进行精准提取,随后通过置信度加权融合策略,综合利用两种类型图像的优点,提供更可靠的决策支持,最后结合图像中所提取出的温度矩阵信息,实现实时计算所检测牛只的温度信息。结果表明:YDDT-Fusion方法在牛眼检测融合后精确度为98.6%,平均精度值(mAP )为96.5%,比YOLOv8模型分别提高了4.5百分点和2.4百分点。最终通过从红外热图像中提取对应区域温度信息,并在图像中显示,所得温度值的误差为0.2~0.3℃。说明本研究提出的YDDT-Fusion方法基本实现了非接触式的牛眼温度精准检测功能,为牛体温自动化监测技术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年11期 No.719 4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2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于田麻鸭早期生长发育规律、体重体尺相关性及蛋品质分析

    李富贵;王成倩;刘天赐;刘黎;木克热木·买买提;杨智;张万超;王惠娥;

    为探究于田麻鸭早期生长发育规律、体重体尺相关性及蛋品质状况,试验选择60只健康雏鸭进行饲养观察,测定0~10周龄体重及8,10周龄体尺指标;采用Logistic、Gompertz和Von Bertalanffy 3种非线性模型对0~10周龄体重生长曲线进行拟合分析;对10周龄体重与体尺指标进行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并测定蛋品质参数。结果表明:3种模型的拟合度(R~2)均在0.98以上,其中Logistic模型为最佳模型(R~2=0.986),拐点周龄为5.24周; 10周龄公鸭的胸深极显著高于8周龄(P<0.01); 10周龄母鸭体斜长、胸深、龙骨长极显著高于8周龄(P<0.01),胸宽和颈长显著高于8周龄(P<0.05); 8周龄公鸭颈长显著高于母鸭(P<0.05),10周龄公鸭的半潜水长和颈长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母鸭(P<0.05或P<0.01); 10周龄公鸭胫围与胫长、体斜长与髋骨宽和龙骨长、髋骨宽与龙骨长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体重与体斜长、髋骨宽和胸深,髋骨宽与胸深和半潜水长,龙骨长与半潜水长呈显著正相关(P<0.05);10周龄母鸭体重与体斜长、胸宽、胫长、龙骨长、半潜水长,体斜长与胸宽、胫长,胸宽与胫长、龙骨长,龙骨长与胫长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胫围与胫长,体斜长与胸深、半潜水长,胸宽与半潜水长,胫长与半潜水长呈显著正相关(P<0.05);主成分和聚类分析表明,公鸭筛选出2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92.787%)并聚为两类,母鸭筛选出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82.934%)并聚为三类;在公母鸭主成分中,体重、体斜长、髋骨宽、胸宽、胫长和颈长指标为关键贡献指标;青壳蛋哈氏单位显著高于白壳蛋(P<0.05),其余蛋品质指标均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Logistic模型为于田麻鸭早期体重生长最佳拟合模型,体斜长可作早期体重选育间接指标,青壳蛋蛋品质具有潜在优势,体重及部分体型、蛋品质指标变异系数较高,提示群体选育程度不高。

    2025年11期 No.719 52-59+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7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谷氨酸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奶公犊牛小肠上皮细胞活性的机制研究

    王敏之;吴苏君;刘嘉;马驰骋;宋菲菲;王宏浩;李希;王曦;

    为了验证谷氨酸(Glu)通过PI3K/AKT/m TOR信号通路调控奶公犊牛小肠上皮细胞活性的机制,试验先建立奶公犊牛小肠上皮细胞体外培养模型,将第4代奶公犊牛小肠上皮细胞分为5组,其中4个试验组分别用不同浓度(10,20,25,30,50 mmol/L) Glu的DMEM完全培养基进行培养,1个对照组(NC组)用不添加Glu的DMEM完全培养基培养,每组6个重复,培养24 h后,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活性,并筛选Glu最佳添加浓度。测定Glu最佳添加浓度处理组和NC组细胞的活性氧(ROS)含量,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blot检测谷氨酸转运蛋白(EAAT3)、PI3K/AKT/m TOR信号通路相关基因(PI3K、AKT、m TOR、FOXO1、S6K1、c-myc)和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Caspase-3)的mRNA相对表达量及关键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表明:通过Ⅰ型胶原酶和Ⅰ型中性酶联合消化法和相差消化贴壁法成功建立奶公犊牛小肠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模型。添加25 mmol/L Glu培养的奶公犊牛小肠上皮细胞的活性和生长状态最佳。与NC组相比,25 mmol/L Glu组细胞的ROS含量显著增加(P<0.05); EAAT3、PI3K、AKT、Bcl-2、m TOR、FOXO1、S6K1、c-myc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Bax、Caspase-3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及Bax/Bcl-2均显著降低(P<0.05); EAAT3、AKT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PI3K、m TOR蛋白相对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说明25 mmol/L Glu对体外培养的奶公犊牛小肠上皮细胞增殖活动具有促进作用。

    2025年11期 No.719 60-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4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基于知识图谱与案例推理的湖羊精准饲喂推荐模型研究

    顾永跟;邵成璋;殷雨洋;黄杰;陶杰;

    为了推动湖羊生长过程中饲料的合理利用和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知识图谱与案例推理的湖羊精准饲喂推荐模型,从中国知网选取2013—2024年发表的121篇论文中的案例作为历史案例库,知识图谱的数据由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和湖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所著《湖羊养殖技术》共同组成,采用知识推理和案例推理组合的方式,模型涵盖饲喂方案的推荐及具体饲料饲喂量的推荐两个核心环节。在饲喂方案的推荐中利用知识图谱对待推荐事件进行信息检索,并通过知识推理对缺失部分进行预测,与已有信息整合最终得到饲喂方案;在具体饲料饲喂量的推荐中利用历史饲喂案例构建的案例库,检索出与待饲喂事件最为相似的N个饲喂案例并进行加权求和,最终得到该推荐事件所需的各项营养需求量,并通过使用约束最优化的饲料饲喂量获取算法得到各种饲料的饲喂量。结果表明:模型推荐饲喂建议与实际饲喂方案不符的饲喂建议占比为7.34%;对于代谢能、干物质、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钙、磷各指标的预测精度分别达到了76.26%、63.47%、86.93%、80.57%、79.18%、92.87%、87.69%、89.33%、95.24%、96.05%。说明本研究提出的基于知识图谱与案例推理的湖羊精准饲喂推荐模型能够输出详细的饲喂方案和精确的营养需求,且可解释性较强。

    2025年11期 No.719 68-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3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兽医科学

  • 基于布鲁氏菌S2疫苗株缺失基因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张昊;刘浩;崔海霞;高娃;张丽丽;吕志远;王文龙;

    为了解决布鲁氏菌疫苗株与野毒株鉴别困难的技术难题,试验采用全基因组序列比对分析的方法,对布鲁氏菌S2疫苗株与布鲁氏菌1330野毒株进行比对,筛选一段S2疫苗株缺失基因,通过结合布鲁氏菌通用抗原BP26基因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一种能够区分S2疫苗株与其他菌株的双重PCR检测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试验,同时应用该方法对84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计算符合率。结果表明:在试验建立的双重PCR检测方法中,S2疫苗株因缺失靶序列仅显示单一BP26条带,而野毒株及其他疫苗株(Rev.1、A19等)呈现双条带(BP26基因条带与S2疫苗株缺失片段条带)。该检测方法最佳引物浓度为6μmol/L,退火温度为54℃,退火时间为30 s,延伸时间为45 s,共35次循环,最低检测限为7.536×10~(-5)ng/μL,与大肠杆菌、链球菌无交叉反应,具有良好的重复性。用本试验建立的双重PCR检测方法检测临床样品84份,布鲁氏菌阳性率为61.9%(52/84),其中S2疫苗株阳性率为40.5%(34/84),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96.4%(81/84)。说明本试验建立的鉴别布鲁氏菌S2疫苗株与其他菌株的双重PCR检测方法兼具高特异性和敏感性,可用于临床样品布鲁氏菌的检测。

    2025年11期 No.719 77-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0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布鲁氏菌Cu/Zn-SOD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付双双;常晓;倪荣融;王泽轩;颜可欣;孙文庆;武鑫和;吴澳迪;张雨晨;张玉婷;袁静;顾茂源;王月丽;孟闯;易继海;哈依拉提·居马诺夫;

    为了制备布鲁氏菌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蛋白多克隆抗体并建立间接ELISA方法,试验将布鲁氏菌Cu/Zn-SOD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 ET-22b(+)上并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经IPTG诱导,采用His标签镍柱亲和层析法纯化重组蛋白Cu/Zn-SOD,将纯化后的重组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4次,获得抗Cu/Zn-SOD的多克隆抗体;将重组蛋白Cu/Zn-SOD作为包被抗原,建立检测布鲁氏菌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评估其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并对采集的羊血清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重组蛋白Cu/Zn-SOD主要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纯化后在18.95 ku处出现明显单一条带,并且能与布鲁氏菌标准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结合。制备的重组蛋白Cu/Zn-SOD兔多克隆抗体经Western-blot鉴定,能特异性识别布鲁氏菌的Cu/Zn-SOD蛋白,抗体效价大于1∶204 800。经过条件优化,确定间接ELISA的最佳抗原包被浓度为2μg/m L,最佳封闭液为5%脱脂奶粉,最佳封闭时间为2 h,一抗最佳稀释度为1∶200,最佳孵育时间为1 h,二抗最佳稀释度为1∶8 000,最佳孵育时间为1 h,显色时间为15 min。该检测方法批内、批间重复试验的变异系数均小于7%;且仅能检测布鲁氏菌标准阳性血清,无法检测巴氏杆菌、沙门菌、大肠杆菌和小肠耶尔森氏菌阳性血清;当布鲁氏菌阳性血清稀释度为1∶3 200时,检测结果仍然为阳性,具有较好的重复性、特异性和敏感性;在临床应用评估中,该方法检测的阳性率为27.12%,与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试管凝集试验(SAT)及布鲁氏菌抗体检测试剂盒的符合率大于92%。说明成功表达了Cu/Zn-SOD蛋白,所制备的多克隆抗体能与布鲁氏菌和Cu/Zn-SOD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敏感性和良好的重复性。

    2025年11期 No.719 8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1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湖南省益阳市鸭群卷棘口吸虫流行情况调查及其核糖体18S rRNA基因、线粒体cox1基因的序列特征分析

    田世成;张卓亿;喻凯;郭松球;谢宇强;王霞;李中波;

    为了解湖南省益阳市鸭群卷棘口吸虫的流行情况及其核糖体18S rRNA、线粒体cox1基因的遗传进化特征,试验于2022年4—10月份采自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赫山区、大通湖区、沅江市、安化县、桃江县及南县养鸭场的新鲜鸭粪样本470份(放养鸭粪便和圈养鸭粪便各235份),采用饱和糖水漂浮法富集虫卵,并通过形态学观察检测卷棘口吸虫虫卵,提取其基因组DNA后通过对虫卵线粒体cox1基因保守区进行PCR扩增鉴定虫种,统计不同地区放养鸭和圈养鸭粪便鉴定为卷棘口吸虫的阳性样本数量和阳性率。从7个地区中粪检呈卷棘口吸虫阳性的放养鸭中挑选42只(每个地区6只),放血致死后进行解剖,取吸附在鸭肠道黏膜上的虫体进行形态学观察,挑选出36条虫体(资阳区、赫山区、大通湖区、沅江市、安化县、桃江县各5条,南县6条,分别编号为YYER1~YYER36),提取虫体基因组DNA后对鸭卷棘口吸虫核糖体18S rRNA基因、线粒体cox1基因进行PCR扩增与测序,分析核糖体18S rRNA基因、线粒体cox1基因序列的碱基组成与种内差异性,并分别基于鸭卷棘口吸虫核糖体18S rRNA基因、线粒体cox1基因构建系统发育树以分析湖南省益阳市鸭卷棘口吸虫的种系发育关系。结果表明:检测到的目标虫卵呈长椭圆状,表面光滑,卵壳较薄,内含1个胚细胞,一端具有1个不明显的卵盖;其线粒体cox1基因与NCBI中公布的卷棘口吸虫线粒体cox1基因序列核苷酸相似性最高,为98.0%~100%。470份鸭粪便样本中,有222份为卷棘口吸虫阳性样本,总阳性率为47.23%,其中放养鸭粪便样本的阳性率为66.38%,圈养鸭粪便样本的阳性率为28.09%。7个地区卷棘口吸虫总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沅江市(60.00%)、大通湖区(48.00%)、安化县与南县(47.50%)、桃江县(43.75%)、资阳区(42.00%)、赫山区(36.00%);放养鸭粪便样本的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沅江市(85.00%)、南县(72.50%)、安化县(67.50%)、大通湖区(64.00%)、资阳区(60.00%)、桃江县(55.00%)、赫山区(52.00%);圈养鸭粪便样本的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沅江市(35.00%)、桃江县(32.50%)、大通湖区(32.00%)、安化县(27.50%)、资阳区(24.00%)、南县(22.50%)、赫山区(20.00%)。卷棘口吸虫虫体整体呈“柳叶”状,通体为肉红色,体表有小棘,具有口、腹两个吸盘,且两个吸盘相距较近;其中口吸盘位于虫体前端,周围形成带有头棘的环口圈;腹吸盘位于虫体腹部,直径大于口吸盘;卵巢(1个)形状呈长椭圆形,睾丸(2个)位于卵巢后方,缺壳呈花瓣状。PCR扩增出鸭卷棘口吸虫核糖体18S rRNA基因、线粒体cox1基因大小分别为1 188 bp和1 119 bp。36条卷棘口吸虫核糖体18S rRNA基因序列中碱基A、T、G、C含量分别为23.70%~24.00%、25.60%~25.70%、21.50%~21.60%和28.90%~29.10%,A+T含量为49.30%~49.70%,G+C含量为50.40%~50.70%,略呈GC偏好性; 36条卷棘口吸虫线粒体cox1基因序列中碱基A、T、G、C含量分别为18.20%~18.30%、44.50%~44.80%、25.20%~25.40%和11.60%~11.80%,A+T含量为62.70%~63.10%,G+C含量为36.80%~37.20%,呈明显的AT偏好性。36条卷棘口吸虫核糖体18S rRNA基因、线粒体cox1基因序列的种内差异性分别为0~2.6%和0~2.0%,总突变率分别为4.63%和1.54%。在基于卷棘口吸虫18S rRNA基因序列构建的种系发育树中,36条卷棘口吸虫(YYER1~YYER36)与卷棘口吸虫MSD15、SF011、2Fu009、Ly098和Ba301位于同一大分支,与其他种吸虫位于不同分支;在基于卷棘口吸虫线粒体cox1基因序列构建的种系发育树中,36条卷棘口吸虫(YYER1~YYER36)与卷棘口吸虫MSD15、RRMN、MGC44和MGC63位于同一大分支,与其他种吸虫位于不同分支。说明湖南省益阳市鸭群感染卷棘口吸虫情况较为普遍,7个区(县)鸭群感染的虫株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差异性;核糖体18S rRNA基因、线粒体cox1基因均具有明显的种属差异,可作为吸虫分子生物学鉴定及种系发育关系分析的分子遗传标记。

    2025年11期 No.719 90-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7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鸡源白色念珠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分析

    马芹;汪建华;褚新星;马元元;魏书强;于堃;刘子涵;刘丹丹;许明清;郭明;高月花;吕俊峰;李玉峰;

    为了探究引起山东省临沂市某肉种鸡养殖场38周龄肉种鸡嗉囊出现大面积溃疡的病原,试验将病死肉种鸡的嗉囊分别无菌接种于胆硫乳琼脂培养基、含5%胎牛血清的营养琼脂培养基、YPD固体培养基和念珠菌显色培养基上,并进行革兰氏染色、芽管生成试验、内源转录间隔区(ITS)基因的PCR扩增与序列分析、药物敏感性试验(克霉宝、维乐苷、瑞立妥和制霉菌素)和动物回归试验。结果表明:从病死肉种鸡嗉囊中分离到1株细菌,分离菌株在含5%胎牛血清的营养琼脂培养基和YPD固体培养基上培养24 h均形成白色奶油状菌落,在念珠菌显色培养基上培养24 h形成绿色圆形菌落,在胆硫乳琼脂培养基上不生长;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椭圆形菌落,少数呈单个或成双存在、多数呈串状排列;分离菌株与胎牛血清混合均匀后37℃孵育3 h未见芽管生成现象;其ITS基因与念珠菌的核苷酸相似性最高,为99.8%。分离菌株对4种药物的敏感性排序依次为维乐苷、克霉宝、制霉菌素和瑞立妥;其在感染19 d内不会引起3日龄SPF鸡死亡,但可导致嗉囊形成白色溃疡。说明引起该养殖场38周龄病死肉种鸡嗉囊出现大面积溃疡的病原为白色念珠菌,该菌株对维乐苷、克霉宝敏感性较高,对3日龄SPF鸡的致病性较弱。

    2025年11期 No.719 102-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1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小鹅瘟病毒与沙门菌混合感染病例的诊治

    姜少男;范雨欣;徐彤;胡晓悦;韩昱;赵博伟;刘永超;王志民;杨威;张宁;

    为了探明河北省衡水市某肉鹅养殖场雏鹅发病和死亡的原因并控制疫情,试验首先对病死鹅进行剖检,然后对心脏、肝脏、脾脏、小肠、肺脏、肾脏和盲肠淋巴组织进行病毒检测及细菌的分离鉴定,并对分离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检测及致病性试验,最后对病鹅采取治疗与防控措施。结果表明:病死鹅体格消瘦,皮下有出血点,心脏肿大,肝脏肿大、质脆,脾脏肿大,肾脏肿大、呈暗红色、质脆易碎,气囊增生,肺脏部分发白,十二指肠黏膜肿胀、充血、有少量出血点,其他组织未见明显病变。从肾脏、盲肠淋巴组织中检出小鹅瘟病毒(GPV)。从肝脏分离到1株沙门菌,分离菌株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环丙沙星、替加环素敏感,对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多黏菌素中介,对氨曲南、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多西环素耐药,携带6种耐药基因(sul1、dfrA12、par C、AadA1、tetA、TEM)和7种毒力基因(sipA、mgtC、sopA、fimA、stn、spvB、spvC)。18~22 g昆明系健康SPF小鼠腹腔注射0.5麦氏浊度(1.5×10~8cfu/mL)的沙门菌分离株菌液0.5 m L后于7 d内全部死亡,剖检发现肝脏淤血、肿大、充血呈红棕色、边缘钝圆、表面有出血点。选用环丙沙星(0.75 g/L)进行混合饮水治疗,同时于全群饮水中添加板蓝根(1 g/L)及电解多种维生素(2 g/L)连续治疗5 d;皮下注射小鹅瘟抗血清(2 mL/只) 1次。7 d后,仅2只病鹅死亡,其他病鹅临床症状消失、精神状态良好。说明该肉鹅养殖场雏鹅死亡是由GPV和沙门菌混合感染所致,通过采取综合防控措施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2025年11期 No.719 108-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2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抗猪链球菌2型柯乐猪源枯草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陈玉霞;周思旋;王婧;徐在品;青成欣;陈席敏;陈家丽;罗明星;史开志;

    为了利用柯乐猪资源开发能抑制猪链球菌2型(Streptococcus suis serotype 2,SS2)且具有良好抗逆性和安全性的芽孢杆菌,试验从成年健康柯乐猪母猪粪便中分离芽孢杆菌,纯化后通过生化鉴定和16S r DNA基因的序列分析对分离菌株进行进一步鉴定,并对芽孢杆菌分离株进行广谱抑菌能力检测、猪链球菌2型临床菌株抑制能力检测、抗逆性评估(耐热性能检测、人工胃肠液耐受试验和胆盐耐受试验)及安全性评估(溶血性试验、小鼠安全性检测和耐药性检测)。结果表明:分离、纯化并鉴定到1株枯草芽孢杆菌,命名为枯草芽孢杆菌S-3;枯草芽孢杆菌S-3对4种革兰氏阳性菌(猪链球菌2型、猪链球菌1/2型、猪链球菌8型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2种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和肠炎沙门菌)均有抑制作用;且对猪链球菌2型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较为明显。枯草芽孢杆菌S-3株与猪链球菌2型共培养体系及枯草芽孢杆菌S-3株培养上清液均可完全杀灭猪链球菌2型。随着温度的升高,枯草芽孢杆菌S-3株的存活率逐渐下降,当温度达到90℃时存活率为50.9%。该菌株在人工胃液、人工肠液、0.3%胆盐溶液和0.5%胆盐溶液中处理3 h的存活率分别为52.88%、92.35%、53.51%、54.24%。枯草芽孢杆菌S-3株无溶血性,灌喂后小鼠精神状态、行为和采食情况未见异常,各组织器官无明显病理变化,且对15种常见抗生素未表现出耐药性。说明分离到的枯草芽孢杆菌S-3具有广谱抑菌活性,对猪链球菌2型具有很好的抑制效果,并具有耐热、耐酸、耐胆盐的特性及良好的安全性,可作为理想的益生菌候选菌株。

    2025年11期 No.719 116-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6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饲草、饲料与添加剂

  • 酸胁迫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罗玉洁;朱欣;谢玲玲;梁显义;粟绍媛;吴小敏;李龙兴;

    为了比较酸胁迫下紫花苜蓿种子在萌发期的抗酸性,试验利用0.1 mol/L H_2SO_4和0.1 mol/L Na OH溶液配制不同p H值(2,3,4,5,6)的培养液处理紫花苜蓿种子,以超纯水为对照(CK),研究不同p H值模拟酸性环境对紫花苜蓿种子发芽指标和生长量指标的影响,利用隶属函数法计算紫花苜蓿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根长和芽长的隶属函数值,再计算各指标的隶属函数值平均值并将其作为抗酸性综合值。结果表明:随着p H值增加,紫花苜蓿种子发芽率总体呈增长趋势,酸胁迫第8,9天,在p H值为5和6时最高(81.33%);发芽指数、活力指数总体呈增长趋势,发芽势变化趋势不明显;不同p H值处理对芽长、相对芽长、鲜重、干重有一定程度影响;对根长、全株长、相对根长影响明显,对绝对含水量影响不明显。p H值为6时紫花苜蓿抗酸性综合值最高。说明弱酸环境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和生长具有促进作用,适合紫花苜蓿种子萌发的p H值为6,p H值≤4的土壤不利于紫花苜蓿种子的萌发和生长。

    2025年11期 No.719 125-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3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不同紫花苜蓿品种幼苗期耐寒性评价

    胡博;刘香萍;

    为了筛选紫花苜蓿优质耐寒品种,试验采用盆栽直播的方法对8个紫花苜蓿品种进行冷冻生理特性研究,将盆栽培养5周后分为两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盆,处理组进行冷冻处理(4℃冷驯化48 h,-5℃冷冻胁迫4 h),对照组在室温下培养,试验结束后测定细胞膜系统相关的生理指标相对电导率(REC)和丙二醛(MDA)含量,细胞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Pro)、可溶性糖(SS)、可溶性蛋白(SP)含量及抗氧化酶指标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通过相关性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筛选影响紫花苜蓿幼苗耐寒性的主要因子,采用隶属函数法评价8个紫花苜蓿品种耐寒性。结果表明:处理组紫花苜蓿的各项生理指标(除龙牧801 REC、Bara-218TR和WL298HQ Pro外)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ro、SS、SP含量和POD、SOD、CAT活性涨幅最高的品种分别为东农1号、肇东、东农1号、东农1号、肇东、龙牧801,而REC和MDA含量涨幅最低的品种分别为龙牧801、驯鹿。根据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确定POD、SS、CAT、Pro、MDA和REC可作为评价紫花苜蓿幼苗耐寒性的指示指标。经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得出8个紫花苜蓿品种幼苗耐寒能力由强到弱为东农1号、龙牧801、驯鹿、肇东、斯贝德、WL298HQ、敖汉、Bara-218TR。说明紫花苜蓿耐寒性具有品种差异性,参试品种中东农1号、龙牧801、驯鹿、肇东、斯贝德耐寒性强,适合在北方地区种植。

    2025年11期 No.719 130-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1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日粮代谢能水平对生长后期泰州鹅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肉品质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周国徽;安长飞;刘恒晨;袁学军;朱应波;杨维仁;姜淑贞;李军训;

    为了探讨日粮代谢能(ME)水平对生长后期泰州鹅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肉品质和肠道菌群的影响,试验选取160只健康且体重相近的110日龄生长后期泰州鹅,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分别饲喂ME水平为9.66 MJ/kg(ME1组)、10.08 MJ/kg(ME2组)、10.50 MJ/kg(ME3组)和10.92 MJ/kg(ME4组)的日粮,试验结束后检测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肉品质并分析盲肠微生物的多样性及菌群相对丰度。结果表明:ME4组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均显著低于ME1组(P<0.05),肝脏指数显著高于ME1组和ME3组(P<0.05),肌胃指数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ME1组血清总蛋白质量浓度和总胆固醇浓度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浓度显著高于ME2组和ME3组(P<0.05); ME4组血清总蛋白质量浓度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ME1组白蛋白质量浓度显著高于ME3组和ME4组(P<0.05)。ME1组和ME4组胸肌黄度(b~*)值显著高于ME3组(P<0.05),ME1组胸肌滴水损失显著低于ME3组(P<0.05)。ME2组和ME4组梭杆菌科(Fusobacteriaceae)相对丰度显著高于ME1组和ME3组(P<0.05),拟普雷沃菌属(Alloprevotella)相对丰度显著高于ME1组(P<0.05)。说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当日粮ME水平10.92 MJ/kg时,可促进泰州鹅生长性能和器官发育;当日粮ME水平为9.66 MJ/kg时,可改善血清生化参数和肉品质,并优化肠道菌群组成。

    2025年11期 No.719 137-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8K]
    [下载次数:3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特种动物研究

  • 双峰驼血浆外泌体miRNAs对脂肪代谢的调控作用

    李子怡;金君健;白浩宇;于雯;斯日古楞;

    为了解双峰驼血浆外泌体对其脂质代谢的调控机制,试验分别选取体型消瘦和正常双峰驼各5头,采血后对血浆外泌体进行了提取和检测,提取外泌体总RNA后进行miRNAs测序与差异表达miRNAs的筛选,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不同体型双峰驼血浆外泌体的差异表达miRNAs进行验证,并利用在线软件对筛选到的miRNAs靶基因进行预测、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体型消瘦和正常双峰驼血浆外泌体均呈现杯状或圆形,平均径粒分别为123.6 nm和117.9 nm,分布范围为50~200 nm;与体型正常双峰驼相比,体型消瘦双峰驼血浆外泌体中miR-21-5p、miR-1246、miR-320c等15个miRNAs下调表达,miR-144-5p、miR-4454L-2、miR-582-5p等26个miRNAs上调表达,其中miR-144-5p与脂质代谢密切相关; miR-144-5p表达水平在不同体型间的变化趋势与测序结果一致;在预测到的miR-144-5p靶基因中,PGC-1α基因与脂质代谢密切相关; PGC-1α基因参与的与脂质代谢相关的GO功能二级条目包括胆固醇平衡、脂质磷酸化,KEGG信号通路包括三酰甘油代谢、胆固醇代谢、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说明双峰驼血浆外泌体miR-144-5p可能通过调节PGC-1α基因参与脂质代谢过程。

    2025年11期 No.719 146-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2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林麝源摩氏摩根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

    杜荣胜;周磊;吴杰;张海玫;李惠文;秦浩东;鲜思玮;程建国;

    为明确四川省某林麝养殖场2月龄死亡仔麝的细菌性病原并提出有效的用药方案,试验采集死亡仔麝的肺脏组织样本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并对分离菌株进行革兰氏染色与镜检、生化鉴定、16S rDNA基因的PCR扩增与序列分析、小鼠致病性试验与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上培养12 h呈现表面光滑且湿润、边缘清晰、不透明的乳白色圆形菌落,在血琼脂培养基上培养12 h呈现排列整齐、湿润、凸起的灰白色小菌落,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分离菌株的甲基红(MR)、硝酸盐还原、过氧化物酶、脲酶、鸟氨酸脱羧酶、吲哚试验结果呈阳性,而伏-普(V-P)、葡萄糖酸盐氧化、山梨糖发酵、甘露醇发酵、蔗糖发酵、鼠李糖发酵、丙二酸盐、水杨苷发酵、阿拉伯糖发酵、β-半乳糖苷酶、七叶苷水解、山梨醇发酵、H_2S产生、西蒙氏枸橼酸盐试验结果呈阴性,与摩氏摩根菌一致;其16S rDNA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公布的摩氏摩根菌16S rDNA基因序列核苷酸相似性最高,为98.3%,因此确定为摩氏摩根菌,命名为LS-J1。体重为18~22 g的SPF小鼠腹腔注射0.2 m L摩氏摩根菌LS-J1株菌液(1×10~9cfu/m L) 7 d内全部死亡,剖检可见肺脏和肝脏有出血斑,与死亡仔麝的剖检结果相似;摩氏摩根菌LS-J1株对氧氟沙星和头孢曲松敏感,对庆大霉素、头孢他啶和多西环素中介,而对丁胺卡那霉素、阿米卡星、链霉素、亚胺培南、万古霉素、环丙沙星、青霉素、氨苄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匹胺、头孢克肟、克林霉素、阿奇霉素、多西环素、四环素、氨曲南耐药。说明试验分离到1株林麝源摩氏摩根菌,该菌株致病性较强,且对多种抗生素耐药,临床上可使用氧氟沙星和头孢曲松对该养殖场患病仔麝进行治疗。

    2025年11期 No.719 152-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8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探讨与研究

  • 移动互联网使用频率对牧户畜牧业收入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以内蒙古东部地区为例

    乌云花;萨其荣贵;永梅;

    为了探究移动互联网使用频率对牧户畜牧业收入的影响,研究于2023年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6个牧业旗县牧户的入户调查获得的271份牧户调查数据,采用基准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移动互联网使用频率对牧户畜牧业收入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移动互联网使用频率在1%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牧户畜牧业收入。经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基准回归结果仍然成立。移动互联网使用频率主要通过信息赋能和社会资本影响牧户收入。移动互联网使用频率对户主受教育在8年以下、养殖经验在30年及以上、小规模养殖家庭及互联网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家庭畜牧业收入的影响更显著。基于此,笔者提出进一步推进牧区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拓宽牧区信息获取渠道,拓展牧区社会网络建设,通过加快普及牧区移动互联网和数字化发展增加牧户收入等建议。

    2025年11期 No.719 158-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2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数字经济驱动畜牧业新质生产力的效应评估与作用机制研究

    李思懿;董勇;陈昱帆;花俊国;

    为了探究数字经济与畜牧业新质生产力的关系,研究基于2012—2023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对数字经济和畜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探究数字经济对畜牧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在1%水平上显著提升畜牧业新质生产力水平,并且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研究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机制检验发现,财政支农投入水平与技术创新能够正向调节数字经济对畜牧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效应。与东部地区、高收入地区、人口低密度与人口高密度地区相比,数字经济更能促进中西部地区、中低收入地区及人口中密度地区畜牧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力度、提升技术创新水平是数字经济推动畜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途径。据此,笔者从加大数字经济投入力度、政府财政支农力度、重视技术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加快培育畜牧业新质生产力的政策建议。

    2025年11期 No.719 165-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4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黑龙江畜牧兽医》投稿须知

    <正>《黑龙江畜牧兽医》创刊于1958年,是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学术期刊;是集国家优秀科技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全国畜牧兽医优秀科技期刊、黑龙江省科技精品期刊于一身的品牌期刊;是连续10次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2023)的唯一省级主办的畜牧兽医领域专业期刊;是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收录期刊、科学引文数据库(SCD)来源期刊、全国农林核心期刊、国家首批A类学术期刊,并成为国际著名检索系统《化学文摘》(美国)刊源,在全国畜牧兽医期刊界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大的影响力。

    2025年11期 No.719 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5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