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畜牧兽医

试验研究

  • 新构建铁调素衍生肽TJH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及其杀菌机制

    隋明瑞;方禹鑫;董娜;

    为了开发新型铁调素衍生肽,解决铁调素抗菌活性较低和生物安全性不明确等阻碍其在生产中应用的问题,试验通过截短策略和氨基酸定点突变策略开发新型铁调素衍生肽TJH,采用致死浓度(lethal concentration,LC)、细胞毒性检测和盐离子与酶稳定性检测等验证铁调素衍生肽TJH的生物学活性和稳定性,通过圆二色谱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揭示铁调素衍生肽TJH的二级结构及其与脂质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后通过外膜通透性检测探究了TJH对病原体的杀菌机制。结果表明:铁调素衍生肽TJH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ATCC 25922、鸡白痢沙门氏菌(Salmonella pullorum) C79-13等革兰氏阴性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ATCC 29213、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ATCC 12228等革兰氏阳性菌均具有较高的杀菌活性;对人血红细胞和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无毒性作用;部分盐离子(Mg~(2+)、K~+、Ca~(2+)、Fe~(3+))与胃蛋白酶对铁调素衍生肽TJH的致死浓度有影响,但经作用后的TJH仍然保持较高的杀菌活性;铁调素衍生肽TJH在三氟乙醇(2,2,2-trifluoroethanol,TFE)溶液中表现出α-螺旋二级结构,并进一步聚合疏水残基与脂质体相互作用;致死浓度的铁调素衍生肽TJH对E.coli ATCC 25922的外膜具有最佳的破坏效果。说明铁调素衍生肽TJH具有较高的杀菌活性和生物安全性,且可能通过破坏细菌外膜进行杀菌,具有成为饲用抗生素替代物质的潜力。

    2025年10期 No.718 1-6+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猪circME1的鉴定及其在脂肪沉积中的生物学功能预测

    王畅;王冰洁;张开源;常乐彬;韩雪蕾;李新建;李秀领;余彤;乔瑞敏;原黎伟;张永前;杨峰;柏峻;王腾飞;

    为了研究猪背最长肌中circME1的分子特征,并预测其在脂肪沉积调控网络中的功能机制,基于前期研究中确山黑猪和大白猪背最长肌的RNA测序数据,试验选定测序数据中差异表达的circME1作为研究对象,采用PCR扩增、Sanger测序和RNase R消化等方法对circME1的环状结构进行鉴定,采用核质分离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其生物学特性,利用miRanda和Target Scan预测miRNA结合位点,基于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构建circME1-miRNA-mRNA调控网络。结果表明:猪circME1是由ME1基因上第5个与第7个外显子构成的环状结构,具有较强的RNase R酶抗性,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circME1包含6个开放阅读框(ORF)、2个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RES)和1个m6A甲基化修饰位点,circME1通过海绵吸附miR-455-3p、miR-6782-3p和miR-769-5p调控MAPK和PI3K-AKT信号轴。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circME1的靶基因主要富集在膜结合的细胞器等相关条目及MAPK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和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调控通路等。circME1在背部脂肪中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背最长肌组织,其中确山黑猪背最长肌和背部脂肪中circME1相对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大白猪(P<0.05或P<0.001)。说明circME1通过内源竞争RNA机制协同调控脂肪生成生物调控功能,为猪脂肪沉积的转录后调控机制提供了新视角,对优质猪肉分子育种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2025年10期 No.718 7-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专论与综述

  • 大肠杆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付畑畑;冯伟;汪忠荣;叶泥;汤德元;曾智勇;黄涛;王彬;

    大肠杆菌是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之一。致病性大肠杆菌能够引起畜禽消化道疾病,导致畜禽营养转化效率降低及生长发育受阻,严重影响畜牧业经济效益。耐药性大肠杆菌的流行导致传统以抗生素为主的针对大肠杆菌病的防控措施效果大幅降低,多重耐药菌和超级耐药菌的出现更增加了防控难度。本文综合近些年大肠杆菌研究相关文献,对大肠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及耐药菌防控措施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及应对耐药基因污染提供参考。

    2025年10期 No.718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宠物用抗寄生虫药米尔贝肟的研究进展

    李泽恩;杨帆;

    随着新兴宠物行业的快速发展,豢养宠物的家庭日益增加,寄生虫病不仅对宠物健康造成了危害,还作为多种人兽共患病的传染源和传播媒介对人类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因此宠物寄生虫病的防治十分重要。米尔贝肟作为一种宠物用抗寄生虫药,具有广谱、高效、低毒的特点。本文从米尔贝肟的理化性质、作用机制、药物代谢动力学、药效学及毒性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该药在我国宠物临床中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2025年10期 No.718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微生物发酵饲料的作用机制及其在生猪健康养殖中的应用

    董亚楠;陆锐;尹苗;余鑫;杨金龙;陈希文;

    微生物发酵饲料是一种新兴的环保型饲料,是通过生物转化技术对原料(如豆粕、酒糟、果渣等)进行处理,具有替代抗生素类生长促进剂的潜力,目前已在畜牧养殖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微生物发酵饲料通过微生物代谢作用改良饲料成分,提升猪的生长性能、肠道健康和免疫力,同时减少抗营养因子(如蛋白酶抑制剂、植酸、皂苷等)含量,降低环境污染。虽然微生物发酵饲料在生猪养殖中展现出显著的综合性优势,但其产业化应用仍存在若干技术瓶颈,包括高效菌株筛选、发酵参数精准调控等关键问题,亟待通过系统性研究实现技术突破。本文介绍了微生物发酵饲料的概念、常见菌种(如乳酸菌、酵母菌、霉菌和芽孢杆菌)及其作用机制,重点阐述了其在养猪产业中的应用进展,以期为该技术在养殖业中的推广提供参考。

    2025年10期 No.718 2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太子参提取物对动物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在养殖生产中的应用

    黄梦豪;潘慧青;赵齐;马玉芳;张炎达;

    太子参因具有调节动物机体免疫的功能和显著的临床药理作用而受到广泛关注,已成为现代养殖业无抗养殖研究的热点和未来应用发展趋势之一。太子参富含微量元素、氨基酸、糖类、苷类、环肽类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应激、提高免疫力等生物学功能。尽管太子参在促进动物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等方面已有研究成果,但其具体作用机制、适用剂量仍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综述了太子参中药化学成分、提取物免疫调节作用及在养殖业中的应用现状,以期为太子参提取物在养殖业中的应用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10期 No.718 3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畜牧科学

  • ST8SIA6基因拷贝数变异对肉牛体尺性状的影响及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

    罗晓彤;韩越;李春宇;李胜男;李轩宇;张聪聪;刘洪亮;刘基伟;赵玉民;吴健;

    为了探究草原红牛、延边牛和延黄牛ST8 α-N-乙酰神经氨酸α-2,8-唾液酸转移酶6(ST8SIA6)拷贝数变异(CNV)与体尺性状的相关性及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试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草原红牛、延边牛和延黄牛群体ST8SIA6基因CNV的分布情况,并分析不同类型CNV对草原红牛、延边牛和延黄牛生长性状的影响,随机挑选CNV为正常型的草原红牛、延边牛和延黄牛各3头,对ST8SIA6基因在3个品种的组织表达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T8SIA6基因在草原红牛、延边牛和延黄牛中均存在不同类型的CNV且正常型频率高于缺失型和多拷贝型;ST8SIA6基因CNV对草原红牛体斜长、胸围和眼肌面积,延边牛体高和背膘厚,延黄牛体斜长和腹围有显著影响;ST8SIA6基因在这3个牛品种间的组织表达谱存在明显差异。说明ST8SIA6基因CNV对草原红牛、延边牛、延黄牛部分体尺性状有显著影响,ST8SIA6基因具有作为牛体尺性状相关分子标记的潜力。

    2025年10期 No.718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采用SNP芯片分析博格达绒山羊群体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

    吕雪峰;邢巍婷;郑文新;叶尔兰·谢尔毛拉;赛迪古丽·赛买提;王乐;

    为了解博格达绒山羊群体结构和遗传多样性,试验采用山羊Illumina 65K SNP芯片对96只博格达绒山羊群体遗传多样性、近交程度、遗传距离和家系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博格达绒山羊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数量质量控制后为51 480个,有效群体含量(Ne)为11.8,多态性标记比例(PN)为0.902,群体平均期望杂合度为(He) 0.379,观察杂合度(Ho)为0.364,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284;共检测到1 545个连续性纯合片段(ROH)片段,平均长度为127.83 Mb,91只绒山羊的ROH片段长度在0~500 Mb之间;通过ROH计算的群体平均近交系数为0.052,状态同源(IBS)平均遗传距离为0.307 7;群体可以划分为14个家系。说明博格达绒山羊群体处于中度多态水平,遗传多样性较高,存在一定程度的近交,家系数量较多,但大部分家系公羊数量少,需要制订科学的选配计划,引入新的公羊品种或血统,以增加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2025年10期 No.718 4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HMS-ShuffleNet V2模型的奶牛个体识别研究

    林雨欣;高迪;秦岭;李宝山;杜永兴;

    为了在大型现代化牧场中实现无接触、高准确率和低成本的奶牛个体识别,试验通过构建HMS-ShuffleNet V2模型的方法来识别奶牛个体,通过视频帧分解技术从获取到的视频数据中截取奶牛图像,并将其进行去背景处理构建试验数据集;在Shuffle Net V2 Unit中使用Hardswish激活函数代替Relu激活函数增强模型的非线性表达能力,使用最大池化代替部分DW卷积增强模型特征提取能力,引入SE注意力机制提升模型对特征通道的权重分配能力;调整单元堆叠数防止模型过拟合;使用Ghost模块代替Conv5层的3×3卷积进一步减少模型参数量,将构建的HMS-ShuffleNet V2模型与VGG16、Res Net50、Dense Net121、MobileNet_V2、Swin_transformer和Vision_transformer模型在相同试验环境与相同数据集上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HMS-ShuffleNet V2模型在推理速度(128.78帧/s)较快的情况下,识别准确率(99.56%)高于VGG16(90.01%)、Res Net50(97.43%)、Dense Net121(92.99%)、MobileNet_V2(96.94%)、Swin_transformer(92.51%)和Vision_transformer(90.29%)模型,并且模型参数量(1.28 M)、计算量(32.54 M)、模型大小(4.89 MB)、延迟时间(7.77 ms)与内存占用(7.88 MB)均低于上述模型。说明HMS-ShuffleNet V2模型很好地平衡了模型复杂度和识别准确率。

    2025年10期 No.718 5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转录组学分析评估贮藏过程中林甸鸡胸肌品质的变化

    张元良;孙金艳;赵秀华;彭福刚;岳山;李满雨;刘玉峰;郑殿重;何鑫淼;

    为了探究贮藏时间对胸肌品质的影响,试验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别对贮藏0,4,8 d林甸鸡胸肌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对影响鸡肉品质的潜在分子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DEGs)主要富集于线粒体、细胞器及细胞外区域,与细胞骨架蛋白及离子结合相互作用,并参与ATP酶活性的调节及肌肉收缩过程; ND6、MT-ND2、CYTB、COX3和GTSE1组成的子网络可能通过调控线粒体电子传递链的活性与细胞应激反应,影响肌肉的能量代谢水平及肉质。说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胸肌组织中的关键基因表达及相关代谢通路发生变化,最终导致肉质和风味特性的变化。

    2025年10期 No.718 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产脲酶抑制剂菌株的筛选、分离鉴定及其在羊粪除臭上的应用

    齐晓艺;王奕丁;刘泽;阮栋;夏可涵;王树香;李术娜;李红亚;

    为了减少羊粪腐熟过程中臭气的散发并保留氮素,试验从粪便和土壤中筛选产脲酶抑制剂菌株,将筛选得到的菌株制成除臭菌剂,与腐熟菌剂复配后添加到玉米秸秆与羊粪混合成的堆体中进行好氧堆肥,堆肥期间取样测定NH_3释放量、全氮含量和种子发芽指数等指标。结果表明:在羊粪中富集到菌株57株(命名为PT1~PT57),兔粪中富集到菌株82株(命名为JZ1~JZ82),大蒜周围根际土壤中富集到菌株59株(命名为S1~S59),葡萄周围根际土壤中富集到菌株36株(命名为P1~P36),经过产脲酶抑制剂菌株的初筛与复筛,最终筛选出产脲酶抑制剂菌株S10,通过种属鉴定发现其为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除氨率为89.13%,对大豆脲酶和土壤脲酶的活性抑制率分别为55.63%(P<0.05)、86.37%(P<0.05),且动物安全性良好。好氧堆肥过程中发现添加菌剂S10相比只添加腐熟菌剂,小白菜种子发芽指数降低了5.8%(P<0.05),但均达到了完全腐熟效果; NH_3释放量降低了52.94%(P<0.05);全氮含量提高了13.14%(P<0.05)。说明产脲酶抑制剂菌株S10降低了腐熟过程中NH_3的释放,除臭效果显著,同时起到很好的保氮效果,提高腐熟羊粪的质量。

    2025年10期 No.718 6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兽医科学

  • 1株牛源气肿疽梭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管玉堂;尹际然;王金琦;徐颖;刘喆;殷国璐;金鑫;薛书江;

    为了查明引起延吉市安图县某农户饲养牛只死亡的病原并了解其致病性,试验采集病死牛后腿肌肉具有病变的组织进行细菌的分离、纯化,通过形态学观察、革兰氏染色、生化鉴定试验、PCR扩增与测序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并将分离菌株感染小鼠,记录小鼠临床症状及死亡情况,剖检死亡小鼠,取病变组织制作病理切片并观察。结果表明:从病死牛后腿肌肉组织中分离出1株细菌,分离菌株经厌氧培养24 h后,在血琼脂培养基上可见圆形、呈纽扣状的白色或半透明菌落,且菌落周围呈现β溶血;革兰氏染色可见蓝紫色、粗大、两端钝圆、无荚膜的梭状菌,菌体单个存在或3~5个菌体形成短链。分离菌株可使明胶液化,能还原硝酸盐,分解葡萄糖,吲哚、过氧化氢酶、水杨苷、硫化氢试验呈阴性,与气肿疽梭菌生化特性一致。经PCR检测扩增到大小为501 bp的Cct A基因,与Gen Bank中气肿疽梭菌JF4335(登录号为LT199839.1,瑞士)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最高,为96.2%,确定分离菌株为气肿疽梭菌。小鼠注射分离菌株(剂量为2.5×10~6cfu)后第19小时出现行动迟缓、食欲不振、精神沉郁、腿部肿胀等临床症状,第47小时开始出现死亡,7 d内的死亡率为60%。剖检及病理检查可见肝脏、肺脏、脾脏和腿部肌肉均出现明显的病理变化。说明试验成功分离到1株气肿疽梭菌菌株,该菌株对小鼠具有致死性。

    2025年10期 No.718 76-8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1株禽源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的分离、S1基因的遗传进化特征及其编码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周俊;杨帆;潘可欣;蔡仕楷;陈红强;孙照洋;覃丽梅;

    为了分离禽源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并对其S1基因的遗传进化特征及编码蛋白的生物信息学进行分析,试验采集广东省某养鸡场疑似IBV感染鸡的气管和肾脏组织样本,利用SPF鸡胚进行病毒的分离,对分离毒株进行RT-PCR鉴定、S1基因的PCR扩增与遗传进化分析,并采用在线软件对分离毒株S1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理化性质、磷酸化位点、亚细胞定位、跨膜结构域、信号肽、核定位、二级结构、三级结构、B细胞抗原表位)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到1株病毒,接种分离毒株的鸡胚胚体蜷缩、双脚抱头、眼睛发育畸形、较正常鸡胚体型偏小,死亡胚体表面广泛出血,与IBV感染鸡胚的特征性病变相符;经RT-PCR鉴定与测序确定为IBV,命名为IBV/SX。分离毒株IBV/SX与39株国内外IBV参考毒株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61.4%~93.5%,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49.7%~92.0%。分离毒株IBV/SX株与CK/CH/GX/NN16-1(MF447724.1)株位于同一分支,亲缘关系较近;可能是由ck/CH/HN/1205株和X/China/AY4278株重组而成,或是由CK/CH/GD/XX16-4株和J/China/AF3523株重组而成。分离毒株IBV/SX S1蛋白包含491个氨基酸,分子式为C_(2541)H_(4032)N_(632)O_(676)S_(29),分子质量为55 181.53 u,理论等电点(pI)为9.08,由20种常见的氨基酸组成,不稳定系数为37.02,脂肪系数为68.95;理论半衰期在体外哺乳动物网织红细胞、酵母和大肠杆菌中分别为20 h、30 min、>10 h,属于亲水性蛋白。该蛋白共存在32个亚细胞定位信号,其中有29个定位信号位于质膜,有3个定位信号位于内质网;具有5个跨膜螺旋区,不存在信号肽裂解位点,无核定位序列,存在48个潜在磷酸化位点。该蛋白具有4种二级结构,其中α-螺旋占比为31.10%,β-折叠占比为29.67%,β-转角占比为6.71%,无规则卷曲占比为32.52%;三级结构预测结果与二级结构预测结果相符。该蛋白含有17个B细胞潜在抗原决定簇和10个B细胞线性表位(连续碱基数超过10个的氨基酸)。说明试验分离到1株IBV,该毒株可能为重组毒株,其S1基因遗传变异程度较大,S1蛋白为稳定蛋白,存在多个潜在磷酸化位点和B细胞抗原表位。

    2025年10期 No.718 87-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血清8b型禽腺病毒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张锋宛;刘琳;刘明洋;常晶晶;张瀚文;高亚茹;王泱;张宜娜;李新生;宋亚鹏;

    为了建立一种高效的血清8b型禽腺病毒(FAdV-8b)检测方法,试验针对FAdV-8b Hexon基因高度保守区的核苷酸序列设计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引物和探针,通过对扩增体系进行优化建立了FAdV-8b的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对该方法进行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检测,并采用该方法对FAdV-8b感染SPF鸡进行排毒监测与临床样品检测。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扩增体系为模板2μL、Premix Ex Taq~(TM)(Probe qPCR)10μL、上下游引物(TaqMan-F/R,10μmol/L)各0.4μL、探针(P,10μmol/L) 0.8μL。该方法能特异性检出FAdV-8b,与血清8a型禽腺病毒(FAdV-8a)、血清2型禽腺病毒(FAdV-2)、血清11型禽腺病毒(FAdV-11)、血清4型禽腺病毒(FAdV-4)、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和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无交叉反应;能检测到的最低质粒拷贝浓度为50拷贝/μL,敏感性是常规PCR方法的10倍;以拷贝浓度0.5×10~7,0.5×10~6,0.5×10~5,0.5×10~4拷贝/μL的阳性标准质粒为模板的3次重复Ct值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17%、3.73%、6.25%、2.56%。采用该方法进行排毒监测,于攻毒后第1~14天均可在SPF鸡泄殖腔拭子中检测到病毒且于攻毒后第1天和第2天对病毒的检出率达到100%(10/10),而常规PCR方法仅可于攻毒后第1~12天检测到病毒且于攻毒后第1天和第2天对病毒的检出率较低;该方法对91份疑似禽腺病毒感染的临床样本的检出率为13.1%(8/61),与常规PCR方法的符合率为96.7%。说明本研究建立的FAdV-8b 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复性好,可用于临床上FAdV-8b的快速检测。

    2025年10期 No.718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猪源枯草芽孢杆菌对猪链球菌2型的抑菌活性分析

    陈席敏;周思旋;吴昊;朱祉聿;徐在品;陈家丽;陈玉霞;史开志;

    为了探究猪源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subtilis) QXKL-3菌株对猪链球菌2型(Streptococcus suis type 2,SS2)的抑制效果,试验以培养B.subtilis QXKL-3获得的无细胞上清液(cell free supernatant,CFS)作为抑制剂,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和打孔法评估QXKL-3 CFS对SS2的体外抑菌效果及其在不同条件下的理化特性(对温度的耐受性和在不同储存条件下的稳定性),采用硫酸铵沉淀法提取抗菌物质,测定粗提物最小抑菌浓度(MIC),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联用技术进一步分析鉴定B.subtilis QXKL-3 CFS中的抑菌活性物质,并对抑菌活性物质进行KEGG通路分析。结果表明:B.subtilis QXKL-3 CFS可在10 min内完全杀灭SS2,其抑菌能力显著强于青霉素(1 mg/m L);当硫酸铵浓度为60%时抑菌圈直径最大,显著高于其他浓度(P<0.05),通过60%硫酸铵沉淀得到的抗菌粗提物MIC为2.344 mg/m L; B.subtilis QXKL-3 CFS在121℃高压下处理30 min,-20℃、4℃及室温(25℃)条件下储存120 d仍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经LC-MS/MS筛选鉴定出多种抑菌活性物质,包括表面活性素、杆菌烯、原儿茶酸等抑菌相关物质;涉及12个代谢通路,包括α-亚麻酸代谢、铁载体基团非核糖体肽的生物合成、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说明B.subtilis QXKL-3 CFS对猪链球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具有多种抑菌活性物质,是一种极具前景的抗生素替代品。

    2025年10期 No.718 104-109+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鸡源豚鼠黏液乳杆菌的分离鉴定和益生特性评价

    王涛;马轲;谢晓东;周群;曹荣昌;

    为了探究鸡源肠道乳酸菌的益生作用和安全性,试验采集健康三黄鸡的十二指肠组织,将研磨后的组织液在MRS培养基上划线培养,选取形态单一且呈乳白色的菌落进行划线纯化,选取纯化的菌株RJ-1通过革兰氏染色、生化鉴定和16S rRNA序列鉴定菌株种类,通过测定其产酸能力、胃肠道环境的耐受性、抑菌能力、抗生素敏感性和溶血特性等试验评价菌株的益生特性和安全性。结果表明:结合16S rRNA和生理生化结果鉴定菌株RJ-1为豚鼠黏液乳杆菌(Limosilactobacillus caviae),菌株生长15 h后进入稳定期,p H值最终稳定在3.5左右;菌株RJ-1在人工胃液中1,2,3 h的存活率分别为82.8%、31.2%、11.0%,活菌数分别为7.9×10~7,3.2×10~7,1×10~7cfu/m L,在人工小肠液中3 h存活率仍然保持在80%以上;同时,菌株无细胞上清液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单增李斯特菌、鸡白痢沙门菌4种常见致病菌的增殖,对羧苄西林、哌拉西林、克林霉素等8种抗生素敏感,但对氨苄西林、四环素、苯唑西林等9种抗生素耐药;将1×10~6、1×10~7、1×10~8cfu/m L的3个浓度菌液与绵羊红细胞共孵育,未发生溶血现象。说明分离的鸡源豚鼠黏液乳杆菌RJ-1具有良好的益生特性,可作为鸡源饲用益生菌的候选菌。

    2025年10期 No.718 110-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型联合佐剂增强ClfA(221~550)蛋白的免疫原性研究

    陈晶;魏书宇;郭轶彤;万心情;周嘉成;王敏;王北艳;马金柱;

    为了提高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凝集因子ClfA_(221~550)蛋白的免疫原性,试验以180只6~8周龄健康的雌性昆明小鼠为研究对象,将获得的ClfA_(221~550)蛋白分别与Mn~(2+)(MnCl_2)、氢氧化铝[Al(OH)_3,AH]和CpG佐剂单独混合或者与其中2种佐剂或者3种佐剂共同混合,制备含不同佐剂的免疫原,试验共分9组,每组20只,磷酸盐缓冲液(PBS)组、ClfA_(221~550)组、ClfA_(221~550)+Mn~(2+)组、ClfA_(221~550)+AH组、ClfA_(221~550)+CpG组、ClfA_(221~550)+Mn~(2+)+AH组、ClfA_(221~550)+Mn~(2+)+CpG组、ClfA_(221~550)+AH+CpG组、ClfA_(221~550)+Mn~(2+)+AH+CpG组分别免疫PBS、ClfA_(221~550)、ClfA_(221~550)+Mn~(2+)、ClfA_(221~550)+AH、ClfA_(221~550)+CpG、ClfA_(221~550)+Mn~(2+)+AH、ClfA_(221~550)+Mn~(2+)+CpG、ClfA_(221~550)+AH+CpG、ClfA_(221~550)+Mn~(2+)+AH+CpG。免疫部位为小鼠后腿肌肉,每只小鼠接种剂量为ClfA_(221~550)蛋白50μg,Mn~(2+)140μg,AH 200μg,CpG10μg,用PBS定容至100μL接种,免疫2次,免疫间隔时间为2周。第2次免疫后第7天和第14天分别采用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和ClfA_(221~550)抗体的水平;采用调理吞噬试验评价抗体的调理作用;第2次免疫后第7天采用淋巴细胞增殖试验评价脾淋巴细胞活化情况;第2次免疫后第14天用S.aureus Newman菌株感染小鼠进行细菌负载试验和攻毒试验,检测免疫原对小鼠的免疫保护效果。结果表明:ClfA_(221~550)+Mn~(2+)+AH+CpG组OD_(450)值、S.aureus的菌落数、淋巴细胞刺激指数(SI)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 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除ClfA_(221~550)+Mn~(2+)+CpG组、ClfA_(221~550)+AH+CpG组外)和白细胞介素-17(IL-17,除ClfA_(221~550)+Mn~(2+)+CpG组外)质量浓度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小鼠脾脏、肝脏和肾脏的细菌负载量均最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S.aureus Newman菌株攻毒后第14天,ClfA_(221~550)+Mn~(2+)+AH+CpG组小鼠存活率最高,明显高于其他组。说明Mn~(2+)、AH、CpG组成联合佐剂能通过协同效应显著增强ClfA_(221~550)蛋白免疫原性,提高ClfA_(221~550)蛋白引起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水平,增强ClfA_(221~550)对S.aureus抗感染免疫保护作用。

    2025年10期 No.718 117-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饲草、饲料与添加剂

  • 湿态发酵豆粕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及肌肉中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万乐音;丁廣森;余晨琦;张磊;吴志坚;

    为了解湿态发酵豆粕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及肌肉中氨基酸含量的影响,试验将72头健康状态良好、体重30 kg左右的杜×长×大杂交生长育肥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公母各半),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Ⅰ组饲喂基础日粮+0.4 g/kg发酵菌剂[主要成分为枯草芽孢杆菌(≥4.0×10~9cfu/g)],试验Ⅱ组采用湿态发酵豆粕替代基础日粮中全部普通豆粕进行饲喂,预试期7 d,正试期87 d,试验结束后测定生长性能指标、屠宰性能指标、肉品质指标及肌肉中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试验Ⅱ组的末重、平均日增重均显著提高(P<0.05);试验Ⅱ组的料重比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Ⅱ组的平均背膘厚度显著降低(P<0.05),试验Ⅰ组、试验Ⅱ组的胴体瘦肉率及肌肉中苏氨酸、丝氨酸、丙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甜味氨基酸和苦味氨基酸含量及氨基酸总量显著提高(P<0.05),试验Ⅱ组亮氨酸、酪氨酸、精氨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与试验Ⅰ组相比,试验Ⅱ组苦味氨基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说明在生长育肥猪日粮中使用湿态发酵豆粕替代全部普通豆粕后,能够显著改善生长育肥猪的生长性能、背膘厚度、瘦肉率、肌肉的营养价值及风味,且较在生长育肥猪日粮中直接添加湿态发酵豆粕时所使用的同种益生菌对各项指标的改善效果更好。

    2025年10期 No.718 125-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19个野生羊草种质资源农艺性状、产量及营养品质综合评价

    毕盛楠;候伟峰;德木其格;谷艳茹;白丽媛;包玉娇;李凤娇;陶梦慧;白秀艳;张洁;张旗;

    为了选育适应兴安盟地区高产优质的羊草品种,试验对不同来源的19份(编号Y1~Y19)野生羊草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产量及营养品质进行对比,采用灰色关联度法对观测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Y13株高最高,为121.56 cm,显著高于除Y14外的其他种质资源(P<0.05); Y15分蘖数最多,为1 134株/m~2,显著多于除Y1外的其他种质资源(P<0.05); Y1鲜重最大,为19 650.00 kg/hm~2,显著大于其他种质资源(P<0.05); Y15干重最大,为7 750.00kg/hm~2,显著大于除Y1、Y4、Y10、Y13、Y14、Y16、Y18和Y19外的其他种质资源(P<0.05); Y14粗蛋白含量最高,为9.21%,显著高于除Y2和Y5外的其他种质资源(P<0.05); Y10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为39.95%,显著低于Y3、Y11、Y12、Y15和Y19(P<0.05); Y10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为60.64%,显著低于除Y4、Y5、Y6、Y7、Y8和Y14外的其他种质资源(P<0.05); Y10 RFV最高,为88.87,显著高于除Y5、Y6、Y7、Y8和Y14外的其他种质资源(P<0.05)。分蘖数与鲜重、干重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粗蛋白含量与粗灰分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RFV与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利用灰色关联度法对7个农艺性状、3个产量指标和7个营养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为Y13、Y1和Y15。说明这3份种质资源综合性状好,可作为羊草品种选育和改良的优异亲本材料。

    2025年10期 No.718 130-136+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杂谷部分替代玉米在妊娠及哺乳母猪养殖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张辉耀;颜国华;孟宪华;王旭;张官林;王志民;张秋良;杨玉增;

    为了解张杂谷部分替代玉米在妊娠及哺乳母猪日粮中的应用效果,试验将85头配种1周内的健康大长二元母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20~22头。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Ⅰ组、试验Ⅱ组和试验Ⅲ组在妊娠期日粮中分别用张杂谷3号替代25%、30%、35%的玉米,在哺乳期日粮中分别用张杂谷3号替代15%、20%、25%的玉米。配种后1周开始饲喂妊娠期日粮,共饲喂100 d;分娩前7 d至断奶后7 d饲喂哺乳期日粮,共饲喂39 d。试验结束后测定母猪便秘率、繁殖性能指标、乳汁成分及部分免疫指标。结果表明:至试验第11天,3个试验组均无便秘母猪,而对照组母猪便秘率一直维持在15%及以上。饲喂妊娠期日粮时,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间情期受胎率、分娩率、活仔率、断奶仔猪成活率等母猪繁殖性能指标均差异不显著(P>0.05)。饲喂哺乳期日粮时,各组间猪初乳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质量浓度均差异不显著(P> 0.05),试验Ⅱ组乳脂率和乳蛋白、乳糖、总固形物含量及体细胞数、尿素氮质量浓度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试验Ⅲ组乳脂率、总固形物含量、尿素氮质量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与试验Ⅰ组(P<0.05)。说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张杂谷能部分替代玉米,有效改善妊娠母猪便秘情况,且对其繁殖性能无不良影响,建议在妊娠母猪日粮中使用张杂谷3号替代35%玉米,在哺乳母猪日粮中使用张杂谷3号替代20%玉米。

    2025年10期 No.718 137-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特种动物研究

  • 水貂震颤综合征-星状病毒的检测及半巢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王旭;刘德凯;赵碧田;黄泽楷;李海名;张彦龙;

    为探究黑龙江省某水貂养殖场幼貂发生疑似水貂震颤综合征(shaking mink syndrome,SMS)继发死亡的病原并针对病原建立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检测方法,试验首先采集3只病死幼貂的脑、肝脏、肾脏和肺脏组织标本,经H.E.染色制作成病理切片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采用RT-PCR方法对水貂常见病原[星状病毒(Astrovirus,AstV)、犬瘟热病毒(Canine distemper virus,CDV)、阿留申病毒(Aleutian mink disease virus,AMDV)]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的病原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然后建立针对病原建立半巢式RT-PCR检测方法,对建立的方法进行条件(退火温度、Taq酶体积、引物体积)优化、特异性试验、敏感性试验、重复性试验,并采用该方法对119份病死幼貂的脑组织样本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病死水貂大脑-皮质内部分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皮质内部分血管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出现管套现象,皮质内胶质细胞散在性浸润,与神经毒性AstV引起的特征性病理变化相似;其他组织未见明显病理变化。从病死幼貂脑组织中仅检测到AstV,命名为SMS-AstV-Harbin。从基于AstV ORF1b基因构建的遗传进化树中可见,SMS-AstV-Harbin与Mink astrovirus isolate-SMS-AstV(登录号为GU985458.1)处于同一小分支,亲缘关系较近;与Human astrovirus UK1(登录号为KM358468.1)、Canine astrovirus strain HUN/2012/8(登录号为KX599354.1)、Feline astrovirus2(登录号为KF499111.1)、Porcine astrovirus 3 strain NI-Brain/173-2016a/HUN(登录号为KY073231.1 )、Bovine astrovirus CH13(登录号为KM035759.1)、Ovine astrovirus 2(登录号为NC_002469.1)处于不同小分支,亲缘关系较远。建立的半巢式RT-PCR检测方法的最优退火温度、Taq酶(5 U/μL)体积和引物(10μmol/L)体积分别为52℃、0.5μL和1μL。该方法能特异性地检出SMS-AstV,其c DNA最低检测限为1 pg/μL,且对3份样本的3次重复检测结果均一致。采用该方法检出SMS-AstV阳性样本117份,阳性率为98.32%。说明引起该养殖场幼貂死亡的病原为SMS-AstV,针对该病原建立的半巢式RT-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用于快速检测。

    2025年10期 No.718 143-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探讨与研究

  • 产业集聚对肉牛养殖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

    杜雨婷;刘聪慧;刘霄笛;王军;

    为了探究肉牛产业集聚对肉牛养殖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2010—2022年我国6个肉牛优势养殖区(包括农区河北省、河南省、黑龙江省及牧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区位熵法和超效率EBM(epsilon-based measure)模型分别测算肉牛产业集聚程度与肉牛养殖生态效率,采用Tobit模型实证分析产业集聚对肉牛养殖生态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肉牛养殖生态效率在产业发展初期会随着集聚程度的提高而有所下降,在后期则随着产业集聚程度的加深而不断提升,产业集聚与肉牛养殖生态效率之间呈现正“U”型关系,拐点值为1.854;肉牛产业集聚可通过粪污综合利用率的间接作用影响肉牛养殖生态效率,肉牛产业集聚与肉牛养殖生态效率之间存在中介效应;环境规制、反刍饲料占比、市场潜力及畜均耕地面积对肉牛养殖生态效率具有显著影响;在通过替换解释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并采用工具变量法控制潜在内生性问题后,上述结论依旧成立。鉴于此,笔者提出促进肉牛养殖业低碳集聚,强化环境规制、精准施策,提升粪污资源利用程度等对策建议。

    2025年10期 No.718 163-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入编通知

    <正>《黑龙江畜牧兽医》主编先生/女士:我们谨此郑重通知: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统计和分析,以及学科专家评审,贵刊《黑龙江畜牧兽医》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即第10版)之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除草地学、草原学)类的核心期刊。

    2025年10期 No.718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026年全国畜牧兽医期刊征订目录

    <正>~~

    2025年10期 No.718 171-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黑龙江畜牧兽医》投稿须知

    <正>《黑龙江畜牧兽医》创刊于1958年,是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学术期刊;是集国家优秀科技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全国畜牧兽医优秀科技期刊、黑龙江省科技精品期刊于一身的品牌期刊;是连续10次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2023)的唯一省级主办的畜牧兽医领域专业期刊;是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收录期刊、科学引文数据库(SCD)来源期刊、全国农林核心期刊、国家首批A类学术期刊,并成为国际著名检索系统《化学文摘》(美国)刊源,在全国畜牧兽医期刊界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大的影响力。

    2025年10期 No.718 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