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晓彤;韩越;李春宇;李胜男;李轩宇;张聪聪;刘洪亮;刘基伟;赵玉民;吴健;
为了探究草原红牛、延边牛和延黄牛ST8 α-N-乙酰神经氨酸α-2,8-唾液酸转移酶6(ST8SIA6)拷贝数变异(CNV)与体尺性状的相关性及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试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草原红牛、延边牛和延黄牛群体ST8SIA6基因CNV的分布情况,并分析不同类型CNV对草原红牛、延边牛和延黄牛生长性状的影响,随机挑选CNV为正常型的草原红牛、延边牛和延黄牛各3头,对ST8SIA6基因在3个品种的组织表达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T8SIA6基因在草原红牛、延边牛和延黄牛中均存在不同类型的CNV且正常型频率高于缺失型和多拷贝型;ST8SIA6基因CNV对草原红牛体斜长、胸围和眼肌面积,延边牛体高和背膘厚,延黄牛体斜长和腹围有显著影响;ST8SIA6基因在这3个牛品种间的组织表达谱存在明显差异。说明ST8SIA6基因CNV对草原红牛、延边牛、延黄牛部分体尺性状有显著影响,ST8SIA6基因具有作为牛体尺性状相关分子标记的潜力。
2025年10期 No.718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吕雪峰;邢巍婷;郑文新;叶尔兰·谢尔毛拉;赛迪古丽·赛买提;王乐;
为了解博格达绒山羊群体结构和遗传多样性,试验采用山羊Illumina 65K SNP芯片对96只博格达绒山羊群体遗传多样性、近交程度、遗传距离和家系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博格达绒山羊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数量质量控制后为51 480个,有效群体含量(Ne)为11.8,多态性标记比例(PN)为0.902,群体平均期望杂合度为(He) 0.379,观察杂合度(Ho)为0.364,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284;共检测到1 545个连续性纯合片段(ROH)片段,平均长度为127.83 Mb,91只绒山羊的ROH片段长度在0~500 Mb之间;通过ROH计算的群体平均近交系数为0.052,状态同源(IBS)平均遗传距离为0.307 7;群体可以划分为14个家系。说明博格达绒山羊群体处于中度多态水平,遗传多样性较高,存在一定程度的近交,家系数量较多,但大部分家系公羊数量少,需要制订科学的选配计划,引入新的公羊品种或血统,以增加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2025年10期 No.718 46-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林雨欣;高迪;秦岭;李宝山;杜永兴;
为了在大型现代化牧场中实现无接触、高准确率和低成本的奶牛个体识别,试验通过构建HMS-ShuffleNet V2模型的方法来识别奶牛个体,通过视频帧分解技术从获取到的视频数据中截取奶牛图像,并将其进行去背景处理构建试验数据集;在Shuffle Net V2 Unit中使用Hardswish激活函数代替Relu激活函数增强模型的非线性表达能力,使用最大池化代替部分DW卷积增强模型特征提取能力,引入SE注意力机制提升模型对特征通道的权重分配能力;调整单元堆叠数防止模型过拟合;使用Ghost模块代替Conv5层的3×3卷积进一步减少模型参数量,将构建的HMS-ShuffleNet V2模型与VGG16、Res Net50、Dense Net121、MobileNet_V2、Swin_transformer和Vision_transformer模型在相同试验环境与相同数据集上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HMS-ShuffleNet V2模型在推理速度(128.78帧/s)较快的情况下,识别准确率(99.56%)高于VGG16(90.01%)、Res Net50(97.43%)、Dense Net121(92.99%)、MobileNet_V2(96.94%)、Swin_transformer(92.51%)和Vision_transformer(90.29%)模型,并且模型参数量(1.28 M)、计算量(32.54 M)、模型大小(4.89 MB)、延迟时间(7.77 ms)与内存占用(7.88 MB)均低于上述模型。说明HMS-ShuffleNet V2模型很好地平衡了模型复杂度和识别准确率。
2025年10期 No.718 5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元良;孙金艳;赵秀华;彭福刚;岳山;李满雨;刘玉峰;郑殿重;何鑫淼;
为了探究贮藏时间对胸肌品质的影响,试验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别对贮藏0,4,8 d林甸鸡胸肌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对影响鸡肉品质的潜在分子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DEGs)主要富集于线粒体、细胞器及细胞外区域,与细胞骨架蛋白及离子结合相互作用,并参与ATP酶活性的调节及肌肉收缩过程; ND6、MT-ND2、CYTB、COX3和GTSE1组成的子网络可能通过调控线粒体电子传递链的活性与细胞应激反应,影响肌肉的能量代谢水平及肉质。说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胸肌组织中的关键基因表达及相关代谢通路发生变化,最终导致肉质和风味特性的变化。
2025年10期 No.718 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齐晓艺;王奕丁;刘泽;阮栋;夏可涵;王树香;李术娜;李红亚;
为了减少羊粪腐熟过程中臭气的散发并保留氮素,试验从粪便和土壤中筛选产脲酶抑制剂菌株,将筛选得到的菌株制成除臭菌剂,与腐熟菌剂复配后添加到玉米秸秆与羊粪混合成的堆体中进行好氧堆肥,堆肥期间取样测定NH_3释放量、全氮含量和种子发芽指数等指标。结果表明:在羊粪中富集到菌株57株(命名为PT1~PT57),兔粪中富集到菌株82株(命名为JZ1~JZ82),大蒜周围根际土壤中富集到菌株59株(命名为S1~S59),葡萄周围根际土壤中富集到菌株36株(命名为P1~P36),经过产脲酶抑制剂菌株的初筛与复筛,最终筛选出产脲酶抑制剂菌株S10,通过种属鉴定发现其为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除氨率为89.13%,对大豆脲酶和土壤脲酶的活性抑制率分别为55.63%(P<0.05)、86.37%(P<0.05),且动物安全性良好。好氧堆肥过程中发现添加菌剂S10相比只添加腐熟菌剂,小白菜种子发芽指数降低了5.8%(P<0.05),但均达到了完全腐熟效果; NH_3释放量降低了52.94%(P<0.05);全氮含量提高了13.14%(P<0.05)。说明产脲酶抑制剂菌株S10降低了腐熟过程中NH_3的释放,除臭效果显著,同时起到很好的保氮效果,提高腐熟羊粪的质量。
2025年10期 No.718 69-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管玉堂;尹际然;王金琦;徐颖;刘喆;殷国璐;金鑫;薛书江;
为了查明引起延吉市安图县某农户饲养牛只死亡的病原并了解其致病性,试验采集病死牛后腿肌肉具有病变的组织进行细菌的分离、纯化,通过形态学观察、革兰氏染色、生化鉴定试验、PCR扩增与测序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并将分离菌株感染小鼠,记录小鼠临床症状及死亡情况,剖检死亡小鼠,取病变组织制作病理切片并观察。结果表明:从病死牛后腿肌肉组织中分离出1株细菌,分离菌株经厌氧培养24 h后,在血琼脂培养基上可见圆形、呈纽扣状的白色或半透明菌落,且菌落周围呈现β溶血;革兰氏染色可见蓝紫色、粗大、两端钝圆、无荚膜的梭状菌,菌体单个存在或3~5个菌体形成短链。分离菌株可使明胶液化,能还原硝酸盐,分解葡萄糖,吲哚、过氧化氢酶、水杨苷、硫化氢试验呈阴性,与气肿疽梭菌生化特性一致。经PCR检测扩增到大小为501 bp的Cct A基因,与Gen Bank中气肿疽梭菌JF4335(登录号为LT199839.1,瑞士)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最高,为96.2%,确定分离菌株为气肿疽梭菌。小鼠注射分离菌株(剂量为2.5×10~6cfu)后第19小时出现行动迟缓、食欲不振、精神沉郁、腿部肿胀等临床症状,第47小时开始出现死亡,7 d内的死亡率为60%。剖检及病理检查可见肝脏、肺脏、脾脏和腿部肌肉均出现明显的病理变化。说明试验成功分离到1株气肿疽梭菌菌株,该菌株对小鼠具有致死性。
2025年10期 No.718 76-8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周俊;杨帆;潘可欣;蔡仕楷;陈红强;孙照洋;覃丽梅;
为了分离禽源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并对其S1基因的遗传进化特征及编码蛋白的生物信息学进行分析,试验采集广东省某养鸡场疑似IBV感染鸡的气管和肾脏组织样本,利用SPF鸡胚进行病毒的分离,对分离毒株进行RT-PCR鉴定、S1基因的PCR扩增与遗传进化分析,并采用在线软件对分离毒株S1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理化性质、磷酸化位点、亚细胞定位、跨膜结构域、信号肽、核定位、二级结构、三级结构、B细胞抗原表位)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到1株病毒,接种分离毒株的鸡胚胚体蜷缩、双脚抱头、眼睛发育畸形、较正常鸡胚体型偏小,死亡胚体表面广泛出血,与IBV感染鸡胚的特征性病变相符;经RT-PCR鉴定与测序确定为IBV,命名为IBV/SX。分离毒株IBV/SX与39株国内外IBV参考毒株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为61.4%~93.5%,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49.7%~92.0%。分离毒株IBV/SX株与CK/CH/GX/NN16-1(MF447724.1)株位于同一分支,亲缘关系较近;可能是由ck/CH/HN/1205株和X/China/AY4278株重组而成,或是由CK/CH/GD/XX16-4株和J/China/AF3523株重组而成。分离毒株IBV/SX S1蛋白包含491个氨基酸,分子式为C_(2541)H_(4032)N_(632)O_(676)S_(29),分子质量为55 181.53 u,理论等电点(pI)为9.08,由20种常见的氨基酸组成,不稳定系数为37.02,脂肪系数为68.95;理论半衰期在体外哺乳动物网织红细胞、酵母和大肠杆菌中分别为20 h、30 min、>10 h,属于亲水性蛋白。该蛋白共存在32个亚细胞定位信号,其中有29个定位信号位于质膜,有3个定位信号位于内质网;具有5个跨膜螺旋区,不存在信号肽裂解位点,无核定位序列,存在48个潜在磷酸化位点。该蛋白具有4种二级结构,其中α-螺旋占比为31.10%,β-折叠占比为29.67%,β-转角占比为6.71%,无规则卷曲占比为32.52%;三级结构预测结果与二级结构预测结果相符。该蛋白含有17个B细胞潜在抗原决定簇和10个B细胞线性表位(连续碱基数超过10个的氨基酸)。说明试验分离到1株IBV,该毒株可能为重组毒株,其S1基因遗传变异程度较大,S1蛋白为稳定蛋白,存在多个潜在磷酸化位点和B细胞抗原表位。
2025年10期 No.718 87-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锋宛;刘琳;刘明洋;常晶晶;张瀚文;高亚茹;王泱;张宜娜;李新生;宋亚鹏;
为了建立一种高效的血清8b型禽腺病毒(FAdV-8b)检测方法,试验针对FAdV-8b Hexon基因高度保守区的核苷酸序列设计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引物和探针,通过对扩增体系进行优化建立了FAdV-8b的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对该方法进行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检测,并采用该方法对FAdV-8b感染SPF鸡进行排毒监测与临床样品检测。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扩增体系为模板2μL、Premix Ex Taq~(TM)(Probe qPCR)10μL、上下游引物(TaqMan-F/R,10μmol/L)各0.4μL、探针(P,10μmol/L) 0.8μL。该方法能特异性检出FAdV-8b,与血清8a型禽腺病毒(FAdV-8a)、血清2型禽腺病毒(FAdV-2)、血清11型禽腺病毒(FAdV-11)、血清4型禽腺病毒(FAdV-4)、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和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无交叉反应;能检测到的最低质粒拷贝浓度为50拷贝/μL,敏感性是常规PCR方法的10倍;以拷贝浓度0.5×10~7,0.5×10~6,0.5×10~5,0.5×10~4拷贝/μL的阳性标准质粒为模板的3次重复Ct值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17%、3.73%、6.25%、2.56%。采用该方法进行排毒监测,于攻毒后第1~14天均可在SPF鸡泄殖腔拭子中检测到病毒且于攻毒后第1天和第2天对病毒的检出率达到100%(10/10),而常规PCR方法仅可于攻毒后第1~12天检测到病毒且于攻毒后第1天和第2天对病毒的检出率较低;该方法对91份疑似禽腺病毒感染的临床样本的检出率为13.1%(8/61),与常规PCR方法的符合率为96.7%。说明本研究建立的FAdV-8b 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复性好,可用于临床上FAdV-8b的快速检测。
2025年10期 No.718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席敏;周思旋;吴昊;朱祉聿;徐在品;陈家丽;陈玉霞;史开志;
为了探究猪源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subtilis) QXKL-3菌株对猪链球菌2型(Streptococcus suis type 2,SS2)的抑制效果,试验以培养B.subtilis QXKL-3获得的无细胞上清液(cell free supernatant,CFS)作为抑制剂,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和打孔法评估QXKL-3 CFS对SS2的体外抑菌效果及其在不同条件下的理化特性(对温度的耐受性和在不同储存条件下的稳定性),采用硫酸铵沉淀法提取抗菌物质,测定粗提物最小抑菌浓度(MIC),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联用技术进一步分析鉴定B.subtilis QXKL-3 CFS中的抑菌活性物质,并对抑菌活性物质进行KEGG通路分析。结果表明:B.subtilis QXKL-3 CFS可在10 min内完全杀灭SS2,其抑菌能力显著强于青霉素(1 mg/m L);当硫酸铵浓度为60%时抑菌圈直径最大,显著高于其他浓度(P<0.05),通过60%硫酸铵沉淀得到的抗菌粗提物MIC为2.344 mg/m L; B.subtilis QXKL-3 CFS在121℃高压下处理30 min,-20℃、4℃及室温(25℃)条件下储存120 d仍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经LC-MS/MS筛选鉴定出多种抑菌活性物质,包括表面活性素、杆菌烯、原儿茶酸等抑菌相关物质;涉及12个代谢通路,包括α-亚麻酸代谢、铁载体基团非核糖体肽的生物合成、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等代谢通路。说明B.subtilis QXKL-3 CFS对猪链球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具有多种抑菌活性物质,是一种极具前景的抗生素替代品。
2025年10期 No.718 104-109+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王涛;马轲;谢晓东;周群;曹荣昌;
为了探究鸡源肠道乳酸菌的益生作用和安全性,试验采集健康三黄鸡的十二指肠组织,将研磨后的组织液在MRS培养基上划线培养,选取形态单一且呈乳白色的菌落进行划线纯化,选取纯化的菌株RJ-1通过革兰氏染色、生化鉴定和16S rRNA序列鉴定菌株种类,通过测定其产酸能力、胃肠道环境的耐受性、抑菌能力、抗生素敏感性和溶血特性等试验评价菌株的益生特性和安全性。结果表明:结合16S rRNA和生理生化结果鉴定菌株RJ-1为豚鼠黏液乳杆菌(Limosilactobacillus caviae),菌株生长15 h后进入稳定期,p H值最终稳定在3.5左右;菌株RJ-1在人工胃液中1,2,3 h的存活率分别为82.8%、31.2%、11.0%,活菌数分别为7.9×10~7,3.2×10~7,1×10~7cfu/m L,在人工小肠液中3 h存活率仍然保持在80%以上;同时,菌株无细胞上清液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单增李斯特菌、鸡白痢沙门菌4种常见致病菌的增殖,对羧苄西林、哌拉西林、克林霉素等8种抗生素敏感,但对氨苄西林、四环素、苯唑西林等9种抗生素耐药;将1×10~6、1×10~7、1×10~8cfu/m L的3个浓度菌液与绵羊红细胞共孵育,未发生溶血现象。说明分离的鸡源豚鼠黏液乳杆菌RJ-1具有良好的益生特性,可作为鸡源饲用益生菌的候选菌。
2025年10期 No.718 110-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晶;魏书宇;郭轶彤;万心情;周嘉成;王敏;王北艳;马金柱;
为了提高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凝集因子ClfA_(221~550)蛋白的免疫原性,试验以180只6~8周龄健康的雌性昆明小鼠为研究对象,将获得的ClfA_(221~550)蛋白分别与Mn~(2+)(MnCl_2)、氢氧化铝[Al(OH)_3,AH]和CpG佐剂单独混合或者与其中2种佐剂或者3种佐剂共同混合,制备含不同佐剂的免疫原,试验共分9组,每组20只,磷酸盐缓冲液(PBS)组、ClfA_(221~550)组、ClfA_(221~550)+Mn~(2+)组、ClfA_(221~550)+AH组、ClfA_(221~550)+CpG组、ClfA_(221~550)+Mn~(2+)+AH组、ClfA_(221~550)+Mn~(2+)+CpG组、ClfA_(221~550)+AH+CpG组、ClfA_(221~550)+Mn~(2+)+AH+CpG组分别免疫PBS、ClfA_(221~550)、ClfA_(221~550)+Mn~(2+)、ClfA_(221~550)+AH、ClfA_(221~550)+CpG、ClfA_(221~550)+Mn~(2+)+AH、ClfA_(221~550)+Mn~(2+)+CpG、ClfA_(221~550)+AH+CpG、ClfA_(221~550)+Mn~(2+)+AH+CpG。免疫部位为小鼠后腿肌肉,每只小鼠接种剂量为ClfA_(221~550)蛋白50μg,Mn~(2+)140μg,AH 200μg,CpG10μg,用PBS定容至100μL接种,免疫2次,免疫间隔时间为2周。第2次免疫后第7天和第14天分别采用ELISA方法检测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和ClfA_(221~550)抗体的水平;采用调理吞噬试验评价抗体的调理作用;第2次免疫后第7天采用淋巴细胞增殖试验评价脾淋巴细胞活化情况;第2次免疫后第14天用S.aureus Newman菌株感染小鼠进行细菌负载试验和攻毒试验,检测免疫原对小鼠的免疫保护效果。结果表明:ClfA_(221~550)+Mn~(2+)+AH+CpG组OD_(450)值、S.aureus的菌落数、淋巴细胞刺激指数(SI)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 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除ClfA_(221~550)+Mn~(2+)+CpG组、ClfA_(221~550)+AH+CpG组外)和白细胞介素-17(IL-17,除ClfA_(221~550)+Mn~(2+)+CpG组外)质量浓度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小鼠脾脏、肝脏和肾脏的细菌负载量均最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S.aureus Newman菌株攻毒后第14天,ClfA_(221~550)+Mn~(2+)+AH+CpG组小鼠存活率最高,明显高于其他组。说明Mn~(2+)、AH、CpG组成联合佐剂能通过协同效应显著增强ClfA_(221~550)蛋白免疫原性,提高ClfA_(221~550)蛋白引起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水平,增强ClfA_(221~550)对S.aureus抗感染免疫保护作用。
2025年10期 No.718 117-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