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畜牧兽医

试验研究

  • LPS联合ATP刺激小鼠肠上皮细胞构建2种焦亡模型的对比评价

    郭梦如;张进;武慧宁;赵林露;何洁仪;赖学辉;刘晓曦;

    为了筛选小鼠肠上皮细胞焦亡模型的处理条件,试验以小鼠肠上皮细胞(MODE-K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脂多糖(LPS)和腺苷三磷酸(ATP)刺激MODE-K细胞后,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将MODE-K细胞分为对照组(CON组,用DMEM高糖培养基培养)、模型1组(M1组,1μg/mL LPS刺激24 h后,用5 mmol/L ATP刺激1 h)和模型2组(M2组,2μg/mL LPS刺激4 h后,用5 mmol/L ATP刺激1 h),处理后用倒置显微镜观察3组MODE-K细胞的形态结构,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L-18)的表达水平,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小鼠MODE-K细胞焦亡相关因子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斑点样蛋白(ASC)、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和膜打孔蛋白gasdermin D(GSDMD)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Western-blot检测小鼠MODE-K细胞焦亡信号相关蛋白的相对表达量。最后,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小鼠MODE-K细胞发生焦亡时特征性病变。结果表明:用1,2,4,8μg/mL LPS处理MODE-K细胞24 h后,细胞活力均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用5,10 mmol/L的ATP处理MODE-K细胞后,细胞活力显著降低(P<0.05)。与CON组相比,M1组和M2组的细胞活力均极显著降低(P<0.01),但细胞活力仍大于90%。与CON组相比,M1组和M2组细胞折光性变强,细胞碎片增多,部分细胞破裂、死亡;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β、IL-18质量浓度极显著增加(P<0.01或P<0.001);M1组NLRP3和ASC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或P<0.001),caspase-1和GSDMD仅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M2组小鼠MODE-K细胞中NLRP3、ASC、caspase-1和GSDMD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或P<0.001)。M2组细胞肿胀、破裂,发生细胞焦亡。说明M2组LPS/ATP联合刺激(2μg/mL LPS 4 h, 5 mmol/L ATP 1 h)可有效诱导小鼠肠上皮细胞发生焦亡。

    2025年08期 No.716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人造抗冻蛋白rLeIBP对绵羊精液冷冻保存的影响

    李博渊;张建军;海尔汗;张健;张家新;

    为了研究人造抗冻蛋白——重组白冬孢酵母冰结合蛋白(rLeIBP)对绵羊精液冻存的保护作用,试验采集6只湖羊种公羊精液,混合后平均分成5组(对照组、D1组、D2组、D3组、D4组),分别用添加终质量浓度为0,15,30,75,150μg/mL rLeIBP的稀释液进行稀释,检测精液冷冻-解冻后的精子活力、运动参数、质膜完整性、顶体膜完整性、精子超微结构、膜流动性及酪氨酸磷酸化水平。结果表明:D1组、D2组、D3组和D4组的精子活力、运动参数、精子质膜完整性、精子顶体完整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D2组的精子顶体完整性显著高于D1组、D3组和D4组(P<0.05);D2组精子头部异常比例和精子尾部异常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D2组精子膜流动性和精子酪氨酸磷酸化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稀释液中添加30μg/mL rLeIBP可以有效保护精子结构,提高绵羊精液冷冻保存效果。

    2025年08期 No.716 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专论与综述

  • 饲料禁抗背景下抗生素替代物在畜禽生产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胡彦龙;朱建纲;张宏飞;张辉;赵子惠;

    饲用抗生素的过度使用甚至滥用引发了细菌耐药性扩散、畜产品残留超标及生态环境污染等连锁性公共卫生安全危机,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实施“饲料禁抗”、推行“无抗养殖”,因此寻找绿色、安全、高效、廉价的抗生素替代物已成为畜禽健康养殖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结合国内外抗生素替代物的研究现状,阐述了益生菌、益生元、后生元、抗菌肽、噬菌体、酸制剂、植物提取物、藻类及其代谢物的作用机制以及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进展,分析了存在问题、解决思路和发展趋势,以期为抗生素替代物在无抗日粮配制和无抗养殖实施过程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推动我国畜禽养殖绿色健康高质量发展。

    2025年08期 No.716 1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奶牛反刍行为数字化监测研究方法与技术趋势

    李长峰;宗哲英;王帅;苏力德;班泽宇;袁泽;

    本文聚焦奶牛畜牧业突出短板,发现数字化监测表现出的高标准、高精度、通用性强等优势为畜牧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带来内生新驱力,重塑畜牧业发展业态。本文立足奶牛养殖业经济效益,从奶牛反刍行为监测方法与发展趋势入手,分析国内外数字化监测技术发展趋势,发现奶牛反刍行为数字化监测在人机协同、智能监测、数据供给、导向评价、绿色技术方面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为此提出了转变监测主体关系、升级养殖管理环境、创新养殖资源配置模式、深化养殖评价方式、聚焦绿色技术研发的相关建议,助力畜牧业形态重塑。

    2025年08期 No.716 20-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断奶应激对仔猪健康的影响

    魏盼琪;陈良清;冯卫东;饶开晴;

    仔猪断奶应激是仔猪在断奶时机体面对来自日粮、生长环境改变等多种挑战而无法抵抗时引起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仔猪断奶应激时多表现为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免疫力下降等症状,并可引发肠道屏障损伤、仔猪腹泻、体重下降及继发其他疾病感染,甚至死亡。本文将从断奶仔猪的生理特点、断奶时面临的挑战源、仔猪肠道发育及肠道屏障所受的影响等方面综述断奶应激对仔猪肠道健康的影响,旨在为研究人员寻找应对仔猪断奶应激方案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2025年08期 No.716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畜牧科学

  • 浙籽鹅F2代内分泌调控及影响产蛋性能基因的筛选

    岳山;赵秀华;孙金艳;彭福刚;张元良;李满雨;王春玲;孟庆升;刘杨;王普龙;刘国君;

    为了研究浙籽鹅F2代内分泌调控、卵泡发育变化及筛选影响产蛋性能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试验以浙籽鹅F2代为研究对象,采用ELISA、荧光定量PCR、H.E.染色和转录组测序(RNA-seq)方法对血清生殖激素、组织基因表达水平、卵泡发育变化和DEGs的筛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产蛋期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促卵泡素(FSH)、催乳素(PRL)活性及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孕酮(P4)质量浓度显著高于产蛋前期和休产期(P<0.05),休产期显著高于产蛋前期(P<0.05);产蛋前期下丘脑GnRH基因和卵巢FSH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产蛋期和休产期(P<0.05),产蛋期下丘脑VIP基因、垂体LH基因、卵巢PRL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产蛋前期和休产期(P<0.05);休产期时所有检测的基因表达量很低,几乎不表达。产蛋前期卵巢内有多个初级卵泡和少量的次级卵泡;产蛋期卵巢有成熟卵泡、次级卵泡和少量初级卵泡;休产期卵泡处于萎缩状态,体积变小,无成熟卵泡。RNA-seq显示有127个差异表达基因,经GO富集分析和KEGG富集分析筛选出NGFR、NCAM1和YWHAG 3个影响产蛋性能的基因,荧光定量PCR验证后3个基因表达趋势与测序结果一致。说明浙籽鹅F2代在不同繁殖期血清生殖激素、基因表达水平及卵泡发育存在差异,NGFR、NCAM1、YWHAG基因可能影响浙籽鹅F2代产蛋性能。

    2025年08期 No.716 3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性别对嘉积鸭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尚圆圆;吴方虎;张小辉;徐铁山;顾丽红;

    为了研究性别对嘉积鸭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常规肉品质和肉质气味的影响,试验选取60只(公母各半)90日龄嘉积鸭为研究对象,测定公母鸭的生长性能(体重、体斜长、半潜水长、龙骨长、胸宽、胸深、髋骨宽、胫长、胫围和颈长)、屠宰性能(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胸肌率、腿肌率、腹脂率和瘦肉率)和常规肉品质(pH_(45min)值、pH_(24h)值、肉色、滴水损失率、蒸煮损失率和剪切力),并利用电子鼻技术对肌肉气味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公鸭体重、胸宽、胸深、半潜水长、胫长和颈长均极显著高于母鸭(P<0.01),公鸭龙骨长、髋骨宽和胫围均显著高于母鸭(P<0.05);公鸭半净膛率、全净膛率和腿肌率均极显著高于母鸭(P<0.01),腹脂率极显著低于母鸭(P<0.01);母鸭胸肌黄度(b~*)值和剪切力极显著高于公鸭(P<0.01),亮度(L~*)值显著高于公鸭(P<0.05),其他常规肉品质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母鸭胸肌中醇类、(烯)醛类、酮类、醚类、氢化物、烷烃等物质含量高于公鸭,母鸭腿肌内烷烃、臭氧、氮(氧)化合物、胺类和芳香族化合物等物质含量高于公鸭。说明嘉积鸭公鸭的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优于母鸭,公鸭胸肌肉色更红润,肉质更嫩,但母鸭的气味和风味要比公鸭好。

    2025年08期 No.716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豫东肉用山羊母羊体尺与体重相关性回归分析

    邵高岗;肖莹莹;张晓;王赛赛;陈其新;

    为了研究豫东肉用山羊母羊体尺性状与体重间的相关性,建立体重与体尺性状之间的最优回归方程,为豫东肉用山羊母羊遗传参数选择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用横交固定四代阶段第四世代群体的豫东肉用山羊母羊348只为研究对象,测定体长(X_1)、体高(X_2)、胸围(X_3)、管围(X_4)、体重(Y)数据,利用逐步回归法建立豫东肉用山羊母羊体尺性状与体重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并运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体尺性状与体重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6月龄的体重、12月龄的体高和24月龄的管围变异系数最大,分别为9.19%、85.95%和7.28%;体尺性状中变异系数最小的是6月龄、12月龄和24月龄的胸围,分别为3.93%、2.37%和2.73%,12月龄的体高为中等变异,其余均为弱变异。6月龄各体尺性状与体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胸围和体长对体重的相关系数较大,分别为0.738和0.548;12月龄体长、胸围与体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235和0.380;24月龄胸围与体重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524。6月龄、12月龄和24月龄体重与体尺性状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63.867+0.503X_1+0.867X_3(R~2=0.990)、Y=-95.615+0.660X_1+1.133X_3(R~2=0.957)和Y=-126.805+0.805X_1+1.359X_3(R~2=0.985),各年龄段豫东肉用山羊母羊的胸围与体重有较强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体长次之。说明在豫东肉用山羊的选育过程中,胸围是影响豫东肉用山羊母羊体重最重要的体尺性状,可作为豫东肉用山羊母羊体重选育的选择指标。

    2025年08期 No.716 45-48+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小群体外成熟培养绵羊卵母细胞的效果研究

    胡伯欣;孙克佳;智云霞;刘从;陈茹曼;田树军;

    为了研究小群体外成熟培养对绵羊卵母细胞成熟及后续发育能力的影响,试验从屠宰场采集绵羊卵巢,将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COCs)随机分为小群培养组(5 COCs/500μL培养液)和大群培养组(50 COCs/500μL培养液),观察小群培养组和大群培养组卵母细胞核相,测定卵丘细胞扩展指数、卵裂率、囊胚率、囊胚细胞数,并检测BMP15、GDF9、OCT4基因的mRNA表达量。结果表明:小群培养组与大群培养组的卵母细胞核相差异不显著(P>0.05);小群培养组的卵丘扩展指数和卵裂率显著低于大群培养组(P<0.05),囊胚率和囊胚细胞数极显著低于大群培养组(P<0.01);小群培养组卵母细胞内OCT4和BMP15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大群培养组(P<0.05)。说明小群体外成熟培养导致卵丘扩展指数、受精卵裂率、囊胚率和囊胚细胞数均降低,这可能与OCT4和BM15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下调相关。

    2025年08期 No.716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转录组测序分析ZMYND15基因在公猪睾丸中的转录调控特征

    张霞;刘永青;王改芳;王海贞;

    为了研究ZMYND15基因在滇南小耳猪精子发生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及表达调控特征,试验采用3头成年滇南小耳猪公猪睾丸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RNA-seq),获得ZMYND15基因在睾丸中的表达量,分析ZMYND15基因特征及蛋白结构与功能,构建系统进化树并对多物种ZMYND15氨基酸序列及邻近基因进行分析,挖掘ZMYND15互作蛋白并对互作蛋白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对ZMYND15基因进行GO功能注释,预测潜在的调控ceRNA并构建转录调控网络。结果表明:ZMYND15基因相对表达量在RNA-seq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中变化趋势一致;ZMYND15基因编码区全长为2 202 bp,含有14个外显子及13个内含子,编码733个氨基酸;蛋白质二级结构无规则卷曲占比最高;含有丝氨酸、苏氨酸和酪氨酸3个磷酸化位点;ZMYND15基因在各物种中均具有高度的保守性及同源性;与TEX11、CXCL16和TEX15等多种蛋白相互作用,且主要富集在生物学过程与细胞组分及繁殖性状、雄性生殖细胞核、精子发生和有性生殖等信号通路中;这些信号通路主要涉及精子发生和精细胞发育等方面;ZMYND15基因受到ssc-miR-133b、ssc-miR-150、ssc-miR-24-3p和ssc-miR-34a的靶向调控。说明ZMYND15基因在滇南小耳猪精子发生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2025年08期 No.716 5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4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不同生长阶段猪脂肪组织MYH3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及其mRNA表达水平的分析

    张连江;刘建博;牛伟;孙淑霞;

    为了解猪脂肪组织肌球蛋白重链3(myosin heavy chain 3,MYH3)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及其mRNA表达水平在生长过程中的变化规律,试验采用亚硫酸氢盐测序(BSP)法分析6日龄和8月龄吉林花猪、松辽黑猪、二元猪脂肪组织MYH3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3个品种猪脂肪的MYH3基因mRNA表达量。结果表明:6日龄吉林花猪、松辽黑猪、二元猪脂肪的MYH3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分别为88.4%、89.3%、87.5%,3个品种间DNA甲基化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8月龄吉林花猪、松辽黑猪、二元猪MYH3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分别为77.7%、76.8%、83.9%,吉林花猪和松辽黑猪DNA甲基化水平显著低于二元猪(P<0.05),吉林花猪与松辽黑猪差异不显著(P>0.05);8月龄吉林花猪、松辽黑猪脂肪的MYH3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显著低于6日龄(P<0.05),而二元猪DNA甲基化水平在6日龄和8月龄差异不显著(P>0.05)。6日龄时,3个品种猪脂肪MYH3基因的mRNA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0.05);8月龄时,吉林花猪MYH3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二元猪和松辽黑猪(P<0.05),松辽黑猪显著高于二元猪(P<0.05)。8月龄吉林花猪和松辽黑猪脂肪MYH3基因的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6日龄(P<0.05),而二元猪MYH3基因的mRNA表达量在6日龄和8月龄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随着年龄增长,吉林花猪、松辽黑猪脂肪的MYH3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与mRNA表达水平呈负相关,而二元猪无显著变化,地方品种猪在肉质、风味方面优于引进品种猪,推测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与脂肪生成和沉积具有相关性。

    2025年08期 No.716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兽医科学

  • 2021—2024年我国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NSP2基因的遗传变异分析

    翁成桢;黄欣欣;李鸿喜;章蓓雯;唐歆;曹翀;谢旭;陈洪博;李晓冰;

    为了解我国流行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PRRSV)基因型谱系及遗传变异情况,试验对NCBI数据库中2021—2024年来自我国的224条PRRSV NSP2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和修剪,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我国流行的PRRSV毒株基因型谱系,并进行遗传距离、遗传进化、基因选择压力及基因重组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流行的PRRSV毒株基因型主要为美洲型(基因Ⅱ型),占比为96.9%;其他为欧洲型(基因Ⅰ型),占比为3.1%。其中基因Ⅰ型毒株均属于谱系subtypeⅠ;基因Ⅱ型毒株属于4个谱系(L1、L3、L5和L8),占比由高到低依次为L1(66.1%)、L8(25.4%)、L5(4.9%)和L3(0.4%)。PRRSV基因Ⅰ型谱系subtypeⅠNSP2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遗传距离分别为0.278和0.359;基因Ⅱ型谱系L1 NSP2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遗传距离分别为0.200和0.293,谱系L5 NSP2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遗传距离分别为0.003和0.004,谱系L8 NSP2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遗传距离分别为0.082和0.124。PRRSV基因Ⅰ型谱系subtypeⅠ与基因Ⅱ型谱系L1、L5和L8 NSP2基因的核苷酸遗传距离分别为0.629,0.642和0.655;基因Ⅱ型谱系L1与L5、L8 NSP2基因的核苷酸遗传距离分别为0.324和0.372,谱系L5与L8 NSP2基因的核苷酸遗传距离为0.240。PRRSV基因Ⅰ型谱系subtypeⅠ与基因Ⅱ型谱系L1、L5和L8 NSP2基因的氨基酸遗传距离分别为0.804,0.810,0.839;基因Ⅱ型谱系L1与L5、L8 NSP2基因的氨基酸遗传距离分别为0.446和0.490,谱系L5与L8 NSP2基因的氨基酸遗传距离为0.316。PRRSV基因Ⅰ型谱系subtypeⅠ与基因Ⅱ型谱系L1、L5和L8 NSP2基因的分离位点数量分别为170,210,3和166,单体型多样性分别为0.998,0.691,0.979和0.952,平均差异位点数分别为76.286,45.015,0.945和20.869,核苷酸多态性分别为0.326,0.192,0.004和0.089。4个谱系间的同义替换率和基因流量化指标分别为3.365和0.171,且不同谱系间均差异显著(P<0.05);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为0.688;基因流为0.110。PRRSV基因Ⅰ型谱系subtypeⅠ与基因Ⅱ型谱系L1、L5和L8 NSP2基因的非同义突变与同义突变比值(dN/dS)分别为0.362,0.540,0.387,0.426,均受负向选择压力。224条PRRSV NSP2基因序列共发生12次重组事件,均为基因Ⅱ型NSP2基因内重组,其中基因Ⅱ型谱系L1内重组事件6件,谱系L8内重组事件2件,谱系L1、L8间重组事件4件。说明我国流行的PRRSV毒株以基因Ⅱ型谱系L1和L8为主,基因Ⅰ型谱系subtypeⅠ和基因Ⅱ型谱系L1较基因Ⅱ型谱系L3、L5和L8遗传变异程度更高,基因Ⅱ型谱系L1更易发生基因重组。

    2025年08期 No.716 6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2021—2023年我国部分地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

    郑辉;沙洲;房琳琳;刘爽;张锋;尼博;张慧;魏荣;崔进;董雅琴;

    为了解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PRRS)的流行情况,试验于2021-2023年从我国东北地区(黑龙江省、辽宁省)、华北地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华东地区(山东省、安徽省、福建省)、华中地区(河南省、湖南省)、华南地区(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地区(贵州省、云南省)、西北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陕西省)的218个生猪屠宰场和我国东北地区(黑龙江省)、华北地区(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华东地区(山东省、江苏省)、华中地区(河南省、湖南省)、华南地区(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地区(陕西省)的83个养猪场中采集疑似PRRSV感染的猪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及淋巴结等组织样本3 801份(生猪屠宰场3 339份,养猪场462份),提取病毒核酸后,采用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方法对样本中的PRRSV进行检测,统计PRRSV总阳性率(样本、场)及不同年份(样本、场)、不同生长阶段猪群(样本)和不同地区(样本、场)的PRRSV阳性率;对阳性样本进行ORF5基因的扩增与测序,随机选择部分阳性样本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对毒株进行分群。结果表明:2021—2023年我国部分地区生猪屠宰场总样本阳性率为9.01%,总场阳性率为33.03%;养猪场总样本阳性率为26.19%,总场阳性率为34.94%。从不同年份看,2021—2023年,生猪屠宰场样本阳性率分别为1.60%、11.82%、11.54%,场阳性率分别为12.94%、50.67%、39.66%;养猪场样本阳性率分别为10.24%、32.63%、36.32%,场阳性率分别为13.95%、47.06%、65.22%。从不同生长阶段猪群看,样本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保育仔猪(48.85%)、种猪(40.21%)、哺乳仔猪(38.10%)和育肥猪(4.69%)。从不同地区看,生猪屠宰场样本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西北地区(14.19%)、华东地区(13.33%)、华南地区(10.68%)、华北地区(10.33%)、华中地区(3.59%)、西南地区(3.00%),场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华东地区(45.45%)、华南地区(44.12%)、西北地区(33.33%)、华北地区(28.95%)、东北地区(27.27%)、华中地区(26.67%)、西南地区(16.67%);养猪场样本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东北地区(60.00%)、华东地区(36.56%)、华中地区(28.24%)、西北地区(25.90%)、华南地区(15.04%),场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华东地区(55.56%)、东北地区(50.00%)、西北地区(48.39%)、华中地区(33.33%)、华南地区(15.00%)。共检测到5个亚群毒株,分别为亚群1,4,5,6和7。其中亚群5毒株占比为51.25%,为优势亚群;亚群1和亚群4毒株占比均为11.25%;亚群6毒株占比为1.25%;亚群7毒株占比为25.00%。与2021年相比,2022年和2023年亚群1和亚群4毒株占比下降,亚群7毒株占比上升。说明2021—2023年我国部分地区猪群PRRSV阳性率未见下降,仔猪和种猪样本阳性率较高,华东地区感染情况较为严重,亚群5为优势亚群。

    2025年08期 No.716 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新疆地区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主要病原调查及细菌性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史晋成;赵璐;杨作斌;倪艳;马紫薇;李惠惠;刘文进;马雪连;

    为了探明新疆地区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bovine respiratory disease complex, BRDC)的主要病原,并了解细菌性病原的耐药情况,试验采用RT-PCR/PCR方法对2022年1月份—2023年4月份采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喀什地区肉牛繁育场患有BRDC牛只的274份鼻拭子样本进行病原检测,统计各病原总检出率和混合感染情况及不同季节、不同地区、不同品种和不同性别牛只鼻拭子样本中各病原的检出率,对细菌性病原进行分离、鉴定,并随机选取部分分离菌株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表明:检测到牛腺病毒3型、牛冠状病毒、牛鼻病毒A型、牛鼻病毒B型、多杀性巴氏杆菌、溶血性曼氏杆菌、昏睡嗜血杆菌、大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共9种病原,检出率分别为14.96%、11.31%、11.31%、6.27%、5.84%、4.74%、3.65%、2.19%、1.82%,未检测到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牛副流感病毒3型。混合感染中以双重感染居多,其中牛腺病毒3型+大肠杆菌和牛冠状病毒+大肠杆菌混合检出率最高(均为2.19%);三、四重感染占比较少。春、夏季各检出7种病原,分别为牛腺病毒3型、牛冠状病毒、牛鼻病毒A型、牛鼻病毒B型、多杀性巴氏杆菌、昏睡嗜血杆菌、大肠杆菌和牛腺病毒3型、牛冠状病毒、牛鼻病毒B型、多杀性巴氏杆菌、溶血性曼氏杆菌、大肠杆菌、奇异变形杆菌,其中检出率最高的病原分别为牛腺病毒3型(22.50%)和牛冠状病毒(22.41%);秋季检出6种病原,分别为牛腺病毒3型、牛冠状病毒、牛鼻病毒B型、多杀性巴氏杆菌、昏睡嗜血杆菌、大肠杆菌,其中检出率最高的病原为牛腺病毒3型(25.35%);冬季仅检出1种病原,为多杀性巴氏杆菌(3.08%)。3个地区中,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检出的病原种类最多;3个地区均检出了牛腺病毒3型和大肠杆菌,其中牛腺病毒3型检出率均大于10.00%。安格斯牛检出的病原种类最多,但大部分病原检出率较新疆褐牛和海福特牛低;中国荷斯坦奶牛仅检出牛腺病毒3型、牛鼻病毒B型和大肠杆菌,其余病原均未检出。公牛各病原的检出率均高于母牛,牛腺病毒3型检出率在公牛和母牛中均为最高。共分离到4株大肠杆菌(大肠杆菌-1,2,3,4)和2株奇异变形杆菌(奇异变形杆菌-1,2),未分离到多杀性巴氏杆菌、溶血曼氏杆菌和昏睡嗜血杆菌。其中大肠杆菌-1对美罗培南、阿奇霉素、多黏菌素、头孢吡肟表现为敏感,对庆大霉素、头孢曲松、四环素、环丙沙星、红霉素、青霉素、恩诺沙星、林可霉素、阿莫西林、氟苯尼考均表现为耐药;奇异变形杆菌-1对美罗培南、头孢吡肟表现为敏感,对庆大霉素、头孢曲松表现为中介,对庆大霉素、阿奇霉素、多黏菌素、四环素、环丙沙星、红霉素、青霉素、恩诺沙星、林可霉素、阿莫西林、氟苯尼考表现为耐药。说明新疆地区引起BRDC的病原较多,以病毒性病原为主,不同季节、不同地区、不同品种和不同性别牛只鼻拭子样本中各病原的检出率存在差异,检出的细菌性病原对大部分抗生素耐药。

    2025年08期 No.716 82-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B亚型禽偏肺病毒可视化荧光RT-LAMP方法的建立

    赵俊柯;谢芝勋;余丹;张艳芳;谢志勤;范晴;尹文巧;杨冰怡;黄青红;喻华英;

    为了能快速鉴别B亚型禽偏肺病毒(Avian metapneumovirus B,aMPVB)与其他禽类常见病毒,试验基于aMPVB F基因的保守区域设计一套特异性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lication, LAMP)引物,包括外引物F3和B3,内引物FIP(F1c+F2)和BIP(B1c+B2),环引物Floop和Bloop,其中FIP的5′端用淬灭基团BHQ2标记,同时在F3、B3之间引入1条探针FD,其3′端用CY5荧光基团标记,建立可视化荧光RT-LAMP方法,对该方法进行反应条件优化及特异性、敏感性检测,并利用该方法对临床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建立的可视化荧光RT-LAMP方法的最佳探针复合物浓度为0.32μmol/L,最佳反应温度为63℃;该方法仅能检测到aMPVB,其他17种禽类常见病毒均呈阴性;对aMPVB的最低检出限为1.2×10~(2 )copies/μL,敏感性是普通PCR方法(1.2×10~(3 )copies/μL)的10倍。该方法的反应时间为60 min,约为普通PCR方法的一半,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利用该方法对采自广西地区的23份临床样本进行检测,结果与普通PCR方法完全一致。说明该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aMPVB,特异性好,敏感性高,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2025年08期 No.716 9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细粒棘球绦虫脂肪酸结合蛋白1的原核表达及免疫原性分析

    陈英;钟文强;宁程程;牛彦兵;伍晔晖;田路路;柳旭伟;张国武;

    为了解细粒棘球绦虫脂肪酸结合蛋白1(EgFABP1)的分子特征、遗传进化及免疫原性,试验对EgFABP1的核苷酸序列进行分子特征和遗传进化分析,EgFABP1序列经密码子优化后合成核苷酸序列;构建pET32a(+)-EgFABP1原核表达载体,将其转化至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用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获得重组蛋白EgFABP1(rEgFABP1蛋白),分析rEgFABP1蛋白的分子特征;将45只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rEgFABP1组(rEgFABP1蛋白与弗氏佐剂1∶1混合)、PBS组(PBS)和FA组(完全弗氏佐剂),每组15只,每只小鼠皮下注射200μL,首次免疫后间隔14 d进行1次加强免疫,共进行3次加强免疫,免疫结束后第14天经心脏采血,利用间接ELISA法检测免疫小鼠是否产生抗体,以分析rEgFABP1蛋白的免疫原性。结果表明:EgFABP1包括133个氨基酸,无跨膜区和信号肽,属脂质运载蛋白/胞质脂肪酸结合蛋白家族,包含1个保守的脂质运载蛋白结构域,抗原表位集中在第9~24、28~37、46~82、88~102、107~122位氨基酸,与EgFABP(AY804245.1)、EgFABP(AY024340.1)、EgFABP1(AF321119.1)亲缘关系较近,均属于EgFABPs家族蛋白;rEgFABP1蛋白能以包涵体和可溶性两种形式表达,可被小鼠感染细粒棘球绦虫的标准阳性血清特异性识别,具有较强的反应原性。与PBS组和FA组相比,免疫后第14,28,42天,rEgFABP1组抗FABP1蛋白的特异性血清IgG水平极显著升高(P<0.000 1),且免疫结束14 d后rEgFABP1组抗FABP1蛋白的特异性血清IgG水平极显著升高(P<0.000 1)。说明试验成功构建了pET32a(+)-EgFABP1-DE3表达菌株,获得了可溶性表达的rEgFABP1蛋白,且该蛋白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2025年08期 No.716 99-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一例犬输尿管结石的诊治分析

    刘琪;王超;赵福庆;郝春辉;姜仁礼;扶苗;刘正伟;

    1只5岁雄性迷你比熊犬,因出现食欲减退、精神沉郁、烦躁不安、痛叫等症状而就诊,为了对该病例进行诊断和治疗,采取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方法进行诊断,并根据诊断结果进行治疗。结果表明:体格检查发现患犬食欲减退,行走拘谨,弓腰夹尾,触摸左侧腰下疼痛敏感;红细胞数、血细胞比容及肌酐和尿素氮浓度均高于正常值;尿液沉渣检查可见少量红细胞和散在的结晶小颗粒;C反应蛋白检查结果显示有中度感染。X射线和B型超声波检查结果提示左侧肾脏肾盂憩室存在结石,近端输尿管扩张并可见呈强回声伴后方声影物质。CT检查可见左侧近端输尿管梗阻的结石,CT三维重建图像可见沿输尿管排列数颗大小不等的结石。手术治疗共取出6颗结石,较大的一颗长约0.5 cm,宽约0.4 cm。术后患犬各项指标恢复正常,影像学检查未发现残留结石,预后良好。说明采用手术治疗输尿管结石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2025年08期 No.716 106-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微量元素硒和碘缺乏对亚临床型乳腺炎奶牛氧化应激和免疫抑制的影响

    李金岭;

    为了探究微量元素硒和碘缺乏对奶牛亚临床型乳腺炎氧化应激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检测20头2胎或3胎、22~24月龄中国荷斯坦奶牛体细胞数,以牛乳中体细胞数作为分组依据,将奶牛分为试验组(体细胞数升高)和对照组(体细胞数正常),分别采用试剂盒、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和ELISA等方法检测试验组和对照组血清中的抗氧化指标、微量矿物质元素和常量矿物质元素含量及免疫和炎症指标,并对检测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极显著降低(P<0.000 1),而活性氧(ROS)活性和丙二醛(MDA)质量浓度极显著升高(P<0.000 1);常量矿物质元素镁和钙质量浓度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00 1),微量矿物质元素锰、硒和碘质量浓度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00 1);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白细胞介素-2(IL-2)和γ干扰素(IFN-γ)质量浓度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00 1),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IL-1)质量浓度极显著升高(P<0.000 1)。硒和碘元素与抗氧化指标呈负相关,与免疫功能指标呈正相关。说明微量矿物质元素硒和碘不足通过氧化应激和免疫抑制引起牛奶体细胞数增加,机体微量元素硒和碘质量浓度下降可能是亚临床型乳腺炎的诱因。

    2025年08期 No.716 11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饲草、饲料与添加剂

  • 植物乳杆菌发酵黄精对脂肪肝出血综合征蛋鸡肝脏脂质代谢、氧化应激和炎症的影响

    周玉法;刘敬博;杨广成;刘慧;李永红;

    为了研究发酵黄精对患脂肪肝出血综合征(FLHS)蛋鸡产蛋性能、脂质代谢、氧化应激和炎症的影响,试验将60只健康海兰褐蛋鸡随机分为FLHS模型组和发酵黄精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FLHS模型组饲喂高能低蛋白日粮(HELPD)并饮用自来水,发酵黄精组饲喂HELPD并饮用含1%发酵黄精液的自来水,预试期2周,正试期8周。试验结束后测定蛋鸡产蛋性能、脂质代谢、抗氧化和炎症及肝脏转录组学等指标。结果表明:与FLHS模型组相比,发酵黄精组产蛋率显著提高(P<0.05),而平均日采食量极显著降低(P<0.01),料蛋比显著降低(P<0.05);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和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P<0.001),而总蛋白(TP)、白蛋白(ALB)质量浓度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浓度极显著升高(P<0.01、P<0.001);同时减轻肝脏病理损伤和脂质沉积;血清和肝脏组织中丙二醛(MDA)浓度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01),总抗氧化能力(T-AOC)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P<0.001);血清和肝脏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质量浓度或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P<0.001),而白细胞介素-10(IL-10)质量浓度或相对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01)。此外,肝脏转录组分析证实发酵黄精极显著下调NOS2(P<0.001)、PTGS2(P<0.001)、FASN(P<0.001)、ACACA(P<0.001)、SERBF1(P<0.01)和SCD1(P<0.001)基因的表达,而极显著上调SOD2(P<0.001)和GSTA3(P<0.01)基因的表达;GO和KEGG分析进一步显示发酵黄精通过调节脂质代谢(如脂肪酸代谢和脂肪酸生物合成)、氧化还原平衡(如过氧化物酶体)和炎症(如细胞因子活化)缓解HELPD诱导的蛋鸡FLHS。说明饮用1%发酵黄精液可通过缓解蛋鸡脂质沉积、氧化应激和炎症来防治FLHS,提高产蛋性能。

    2025年08期 No.716 116-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IPEC-J2细胞氧化应激模型的建立及抗氧化益生菌的筛选

    张华;王星迪;丁硕;鹿萱萱;高佳悦;周闯;

    为了探究抗氧化应激机制并为新型功能性动物饲料提供重要资源,试验通过应用不同浓度(200,400,600,800,1 000μmol/L)H_2O_2处理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细胞)3 h,另设不加H_2O_2的空白对照,检测细胞存活率;使用细胞氧化模型确定的H_2O_2浓度处理IPEC-J2细胞不同时间(1,2,3,4 h)后,观察细胞形态,检测细胞活性氧相对荧光强度、Caspase-3表达和抗氧化酶活性,建立IPEC-J2细胞氧化应激模型。在此基础上,以缓解氧化损伤为筛选指标,检测益生菌的抗氧化特性,从新疆克州传统发酵乳制品分离出的8株益生菌中筛选出抗氧化益生菌。结果表明:400μmol/L H_2O_2处理IPEC-J2 3 h,细胞存活率为45.938 9%,表明细胞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同时又保留了一定的细胞活力。因此,选择400μmol/L H_2O_2建立IPEC-J2细胞氧化应激模型。与空白对照相比,400μmol/L H_2O_2处理IPEC-J2细胞3 h,活性氧相对荧光强度极显著升高(P<0.01);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细胞中Caspase-3蛋白穿梭入核现象明显并诱导细胞凋亡。在4株益生菌的预处理下,氧化损伤细胞的存活率和抗氧化酶活性均有所回升,其中加纳醋杆菌JK-23效果最好。说明IPEC-J2细胞氧化应激模型建立的最佳条件为400μmol/L H_2O_2处理3 h,并筛选出4株具有缓解细胞氧化应激作用的益生菌。

    2025年08期 No.716 125-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8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不同比例的全株谷草与紫花苜蓿混合青贮对东湖杂交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吴建强;胡立国;

    为了研究不同比例的全株谷草与紫花苜蓿混合青贮后饲喂东湖杂交羊对其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试验将6月龄、体重相近[(34.22±2.24)kg]的80只东佛里生羊(♂)与湖羊(♀)杂交F1代(东湖杂交F1代)随机分为4组,每组2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试验Ⅰ组饲喂60%全株谷草和40%紫花苜蓿混合青贮(G_(60)M_(40))+基础日粮,试验Ⅱ组饲喂50%全株谷草和50%紫花苜蓿混合青贮(G_(50)M_(50))+基础日粮,试验Ⅲ组饲喂40%全株谷草和60%紫花苜蓿混合青贮(G_(40)M_(60))+基础日粮,试验Ⅳ组饲喂100%全株谷草(G_(100)M_0)+基础日粮,预试期10 d,正试期60 d。试验期结束后,分别测定东湖杂交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相关指标。结果表明: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的期末体重显著高于试验Ⅳ组(P<0.05);试验Ⅲ组的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试验Ⅳ组(P<0.05);试验Ⅰ组、试验Ⅱ组、试验Ⅲ组料重比显著低于试验Ⅳ组(P<0.05);试验Ⅲ组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背膘厚、净肉重、净肉率、心脏指数、肝脏指数、肾脏指数、熟肉率、红度(a~*)值显著高于试验Ⅳ组(P<0.05),肉骨比、滴水损失、剪切力、亮度(L~*)值和黄度(b~*)值显著低于试验Ⅳ组(P<0.05)。说明40%全株谷草+60%紫花苜蓿混合青贮能够提高东湖杂交羊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肉品质。

    2025年08期 No.716 134-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特种动物研究

  • 九疑山兔与伊普吕兔杂交F1代的生产性能分析

    刘晗;黄子珂;黄念旎;李聪聪;马诗语;宋果;蒋亮;彭为波;肖志标;杨联熙;黄生强;

    为了提高九疑山兔的生产性能,试验以九疑山兔为母本、伊普吕配套系组代A系为父本,采用人工授精的方式进行配种,获得九疑山兔与伊普吕兔杂交F1代,测定繁殖性能指标(窝产活仔数、初生窝重、21日龄窝重、35日龄断奶窝重、断奶仔数和断奶成活率)、生长性能指标(初生重,35日龄、42日龄、70日龄、84日龄个体体重,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屠宰性能指标(84日龄宰前活重、心脏重、肝脏重、肾脏重、腹脂重、半净膛屠宰率和全净膛屠宰率),同时与纯繁九疑山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与纯繁九疑山兔相比,九疑山兔与伊普吕兔杂交F1代的初生窝重、21日龄窝重、35日龄断奶窝重、初生重、个体体重(35日龄、42日龄、70日龄和84日龄)、平均日增重、宰前活重、半净膛重、全净膛屠宰率、头重、心脏重、肝脏重、肾脏重显著提高(P<0.05),料重比、腹脂重显著降低(P<0.05),窝产活仔数、断奶仔数、断奶成活率、平均日采食量、半净膛屠宰率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九疑山兔与伊普吕兔杂交F1代的生产性能优于纯繁九疑山兔。

    2025年08期 No.716 140-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貉EDNRA和TYR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被毛颜色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郭若楠;刘佳慧;曲心宇;黄情坤;杨童奥;

    为了研究貉EDNRA和TYR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与被毛颜色性状的相关性,试验采集69只乌苏里貉和49只吉林白貉的血液样本,提取基因组DNA后对EDNRA基因外显子2~8和TYR基因外显子1~5进行PCR扩增与测序,通过序列比对筛选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位点并分析其基因型、优势基因型和优势等位基因,统计SNP位点的多态信息含量(PIC)、观测纯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和有效等位基因数(Ne),采用卡方适合性检验分析SNP位点是否符合哈代-温格(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采用卡方独立性检验分析SNP位点与被毛颜色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貉EDNRA基因外显子2中存在1个SNP位点(T81C),具有CC、CT和TT三种基因型;外显子8中存在5个SNP位点(C859T、A992T、A1146C、C1301T和C1753A),其中C859T和C1301T具有CC、CT、TT三种基因型,A992T具有AA、AT、TT三种基因型,A1146C和C1753A具有AA、AC、CC三种基因型;以上6个SNP位点均为同义突变。TYR基因外显子2中存在1个SNP位点(C538A),具有CC、CA和AA三种基因型,为同义突变。外显子5中存在3个SNP位点(C131G、A144G和A354G),其中C131G具有GG、GC和CC三种基因型,为错义突变(苯丙氨酸突变为亮氨酸);A144G具有AA、AG两种基因型,为错义突变(精氨酸突变为甘氨酸);A354G具有AA、AG和GG三种基因型,为同义突变。乌苏里貉群体和吉林白貉群体EDNRA基因T81C位点的优势基因型分别为TT型和CT型,优势等位基因均为T;C859T位点和C1301T位点的优势基因型均为TT型,优势等位基因均为T;A992T位点和A1146C位点的优势基因型均为AA型,优势等位基因均为A;C1753A位点的优势基因型均为CC型,优势等位基因均为C。乌苏里貉群体和吉林白貉群体TYR基因C538A位点和C131G位点的优势基因型均为CC型,优势等位基因均为C;A144G位点和A354G位点的优势基因型均为AA型,优势等位基因均为A。两个群体EDNRA基因A1146C和C1753A位点及TYR基因A144G位点属于低度多态位点(PIC≤0.25),Ho在0.70~0.96之间,He在0.04~0.30之间,Ne在1.04~1.42之间;两个群体EDNRA基因T81C、C859T、A992T和C1301T位点及TYR基因A354G、C131G和A354G属于中度多态位点(0.25<PIC<0.50),Ho在0.53~0.69之间,He在0.31~0.47之间,Ne在1.17~1.94之间。乌苏里貉群体EDNRA基因A1146C位点和C1753A位点及TYR基因C131G和A354G位点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吉林白貉群体所有发现的SNP位点及乌苏里貉群体其余SNP位点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所有发现的SNP位点与两个品种貉被毛颜色性状的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说明试验揭示了乌苏里貉和吉林白貉EDNRA和TYR基因的多态性特征,但未发现与被毛颜色直接相关的遗传标记;TYR基因SNP位点(C131G、A144G)可能对酪氨酸酶功能具有影响。

    2025年08期 No.716 144-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探讨与研究

  • 我国上市畜牧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时空演化与驱动因素研究

    谭学想;许可;唐士博;刘学文;

    为了推动我国上市畜牧企业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本研究采用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分解、核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2014—2023年我国上市畜牧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上市畜牧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呈“波动式上升”态势,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饲料生产行业发展水平最高,其次是畜牧制药、畜禽养殖、畜产品加工行业;区域总体差异呈“小幅波动”态势,区域内差异是区域差异的最主要来源;离散程度和绝对差异都有所下降,未出现明显的极化效应,存在空间外溢效应;以管理者多样化为代表的视野开放因子和以人工智能水平为代表的数智创新因子是主要驱动因素。据此,笔者提出应加强地区政策协同,基于地区实际建立地区间协调机制;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跃迁和成效外溢;增强开放发展和创新发展能力,推动数字化转型。

    2025年08期 No.716 153-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脆弱性与建构性:养殖户动物疫情风险感知的形成机制

    邱成梅;杨洁;

    为了探究养殖户动物疫情风险感知的形成机制,进一步提升动物疫情风险治理效果,本研究基于2019年7—9月份和2022年3月份在四川省、湖南省、贵州省和重庆市的590个生猪养殖户的调查数据,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研究生计脆弱性、信息获取量对养殖户动物疫情风险感知的影响。结果表明:养殖户生计脆弱性和信息获取量均在1%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养殖户动物疫情风险感知,即养殖户动物疫情风险感知的形成存在脆弱性和建构性两种机制。同时,生计脆弱性在1%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养殖户信息获取量,即养殖户在动物疫情风险感知形成过程中,脆弱性会影响建构性,脆弱性机制和建构性机制具有“叠加效应”。生计脆弱性和信息获取量对规模养殖户动物疫情风险感知的影响程度均小于散养户。因此,笔者建议合理利用建构性机制,提高养殖户获取准确信息的可及性;保护生计脆弱性较高的养殖户,提高其恢复养殖生产的能力。

    2025年08期 No.716 163-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黑龙江畜牧兽医》投稿须知

    <正>《黑龙江畜牧兽医》创刊于1958年,是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学术期刊;是集国家优秀科技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全国畜牧兽医优秀科技期刊、黑龙江省科技精品期刊于一身的品牌期刊;是连续10次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2023)的唯一省级主办的畜牧兽医领域专业期刊;是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收录期刊、科学引文数据库(SCD)来源期刊、全国农林核心期刊、国家首批A类学术期刊,并成为国际著名检索系统《化学文摘》(美国)刊源,在全国畜牧兽医期刊界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大的影响力。

    2025年08期 No.716 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入编通知

    <正>《黑龙江畜牧兽医》主编先生/女士:我们谨此郑重通知: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统计和分析,以及学科专家评审,贵刊《黑龙江畜牧兽医》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3年版(即第10版)之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除草地学、草原学)类的核心期刊。

    2025年08期 No.716 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