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闫海兴;袁子钦;吴易博;袁嘉康;王自良;刘鹏程;王莹;王新炎;
霉菌毒素是由霉菌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在饲料生产过程中广泛存在。畜禽摄入霉菌毒素后,不仅会造成急性霉菌毒素中毒,降低畜禽的免疫力和经济效益,危害畜禽养殖业,还会转移至动物源食品中,危害人体健康。本文对饲料中常见且危害较大的黄曲霉毒素(aflatoxin, AF)、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 ZEN)、呕吐毒素(deoxynivalenol, DON)、伏马菌素(fumonisin, FB)、赭曲霉毒素(ochratoxin, OT)的致病机理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并分析技术局限性,为保障饲料安全和动物健康提供了理论参考。
2025年09期 No.717 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7K] [下载次数:5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卢小龙;崔奎青;祁昊;林之灏;陈金鹏;刘庆友;罗西尔;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奶牛养殖业正加速从传统的粗放式养殖模式向智能化、精细化的智慧养殖模式转型升级。在这一过程中,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奶牛养殖的各个环节,实现了从挤奶、个体行为监测到疾病预警的全面覆盖和精准管理。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奶牛的产奶性能,还为扩大繁育规模、促进奶牛养殖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关键支撑。本文聚焦于自动化挤奶、个体识别、智慧发情鉴定及牛舍环境智能调控等四个关键技术领域,系统梳理并对比了国内外在奶牛智慧养殖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奶牛智慧养殖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旨在为我国奶牛养殖业向现代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转型升级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5年09期 No.717 2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5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王清峰;吴仙;谭露霖;李莉娜;周寒冰;周晓晴;
高粱酒糟(sorghum distiller’s grains, SDGS)是以高粱为主的谷物原料在白酒酿造过程中经蒸煮、糖化及发酵后产生的副产物。SDGS中含有丰富的常规营养成分和生理活性物质,具有促进消化吸收、维持肠道健康、增强抗氧化和免疫功能等功效,能够在动物生产中促进生长发育、改善肌肉品质,具备成为优质非常规饲料资源的潜力,但其在家禽中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综述了SDGS的营养成分及其对家禽健康和生产的影响,以及其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旨在为SDGS在家禽养殖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2025年09期 No.717 32-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王新;张涛;徐琨;吴明谦;冯鹏;高娟;刘贺;薛佳佳;吴萌萌;张靖飞;孙昕瑶;
传统的饮食习惯、基因突变重组形成新变异株、野生动物迁徙和家畜家禽调运是人畜共患病传播的一般因素,而病毒在宿主体内适应及致病、人和野生动物间病毒基因诱变、家畜家禽成为病毒“混合器”是人畜共患病跨物种传播的基因学因素。因此开发有效疫苗、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强化科普宣传、建立大公共卫生理念是防控人畜共患病的有效措施。本文对我国目前人畜共患病发生情况、一般传播因素、跨物种传播机制及预防控制措施进行综述,以期为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9期 No.717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赵婉竹;孙喆;朱信刚;刘仰知;甄玉国;秦贵信;张学峰;王涛;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 DON)是污染最普遍的一类真菌毒素,其广泛存在于饲料原料生长、加工和储存等过程中,严重危害动物健康和畜禽生产。从分子机制而言,DON通过特异性结合真核生物核糖体60S亚基的肽基转移酶中心,不可逆抑制蛋白质合成的延伸阶段,并通过激活p38、JNK及ERK等MAPK家族信号通路,诱发细胞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及凋亡程序,进而对动物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及生殖系统产生多器官毒性效应。在畜禽养殖中,DON能够导致仔猪拒食、肉鸡生长受阻和母牛繁殖力下降,最终引发养殖业规模化经济损失。本文围绕DON分子毒性机制及其对不同畜禽的危害差异及物理、化学、生物等脱毒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饲料DON污染防控和畜禽健康养殖提供理论参考。
2025年09期 No.717 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3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王香南;张子敬;吕世杰;陈付英;祁兴山;杨广礼;王冠;王二耀;
为了研究主要促进因子超家族成员13A(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 domain containing 13A,MFSD13A)基因第一内含子区21 bp和第二外显子区19 bp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 indel)变异对夏南牛生长性状的影响,试验以夏南牛、郏县红牛和南阳牛等12个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PCR、琼脂糖凝胶电泳和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方法检测MFSD13A基因40 bp indel基因分型及MFSD13A基因组织表达分析,通过牛基因型-组织表达(genotype-issue expression, GTEx)数据分析40 bp indel变异对MFSD13A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MFSD13A基因上游存在完全连锁平衡的21 bp与19 bp两个indel变异;40 bp indel等位基因型频率在12个品种(群体)中I等位基因频率高于D等位基因且属于中度或低度多态,并在夏南牛、郏县红牛、南阳牛、皖东牛、大别山牛和德南牛品种中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MFSD13A基因40 bp indel位点与夏南牛和南阳牛的体重、体高和胸围均呈显著相关(P<0.05);肾脏和脂肪组织中MFSD13A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II基因型个体MFSD13A基因的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ID和DD基因型(P<0.05)。说明MFSD13A基因突变对夏南牛生长性状有显著影响,可作为夏南牛优良性状选育的候选分子标记。
2025年09期 No.717 4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0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叶卫东;唐麟;孙鑫铭;陈洋;姜怀志;
为了探究成纤维细胞因子1(FGF1)对乾华肉用美利奴羊毛囊周期性变化的影响,试验选用2.5~3.5岁成年母羊12只,分别在1月份(退行期)、3月份(休止期)、5月份(兴盛前期)、9月份(兴盛期)采集其体侧皮肤,利用H.E.染色法观察毛囊形态的变化,并统计初级毛囊密度与次级毛囊密度的变化;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FGF1蛋白在乾华肉用美利奴羊毛囊的表达位置;通过Western-blot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毛囊中FGF1蛋白和基因表达量。结果表明:兴盛期的毛囊细长而笔直,毛球部相对于其他3个时期体积增大,毛囊比较饱满,此时毛囊的直径最大,毛球部呈现梨形。初级毛囊在退行期时数量减少,毛球部逐渐收缩,体积缩小;休止期初级毛囊数量最少,且毛囊直径相比兴盛前期、兴盛期、退行期小,毛干呈现棒状。次级毛囊在不同时期的形态变化跟初级毛囊大致相同。4个时期初级毛囊密度为3.33~4.17个/mm~2,次级毛囊密度为27.17~42.5个/mm~2;初级毛囊密度在4个时期间差异不显著(P>0.05);兴盛期次级毛囊密度显著高于退行期、休止期和兴盛前期(P<0.05),兴盛前期显著高于退行期和休止期(P<0.05)。FGF1蛋白定位于乾华肉用美利奴羊毛囊退行期、休止期、兴盛前期、兴盛期外根鞘。兴盛期FGF1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兴盛前期、退行期和休止期(P<0.05或P<0.01、P<0.001),兴盛前期和退行期极显著高于休止期(P<0.01、P<0.001),兴盛前期与退行期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时期的皮肤中均有FGF1蛋白表达;兴盛期FGF1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兴盛前期、退行期和休止期(P<0.05或P<0.01),兴盛前期、退行期和休止期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FGF1基因可能通过促进毛囊向兴盛期的转化进而参与乾华肉用美利奴羊毛囊周期性发育的调控。
2025年09期 No.717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3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李建强;王力伟;常悦;安江红;刘芳;孙华;赵梦然;何江峰;刘永斌;
为了研究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ACSL)基因家族成员在脂质合成调控中的作用机制,试验以3月龄小尾寒羊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绵羊ACSL基因家族成员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研究,对从NCBI数据库中鉴定得到绵羊ACSL家族基因进行理化性质、系统进化、基因结构、蛋白相互作用进行分析,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ACSLs基因在绵羊肋间肌中的表达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共鉴定得到5个ACSL家庭成员(OaACSL1、OaACSL3、OaACSL4、OaACSL5和OaACSL6),ACSLs家族成员基因定位到绵羊的5条染色体上,分子量在75 909.95~81 923.27 u之间;等电点在6.40~8.84之间,其中OaACSL4等电点最高(为8.84),OaACSL6等电点最低(为6.40)。绵羊ACSL基因家族蛋白均为不稳定亲水性蛋白,蛋白长度为684~734 aa,该家族蛋白结构以无规则卷曲和α-螺旋为主。绵羊ACSL蛋白均与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A(CPT1A)蛋白相互作用。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绵羊与山羊的ACSL基因发育更为接近,OaACSL1和OaACSL6进化关系更接近,绵羊ACSL基因家族序列在哺乳动物进化过程中相对保守。OaACSL1、OaACSL3、OaACSL4、OaACSL5、OaACSL6基因在肋间肌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说明绵羊ACSL基因家族参与调控脂质合成,OaACSL1和OaACSL6蛋白功能相近。
2025年09期 No.717 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4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王若含;贾晓璇;陈世琨;董焕声;
为了研究盐酸川芎嗪对湖羊精子4℃保存效果的影响,试验将3只湖羊种公羊精液混合后分成4组,其中3组分别用添加了盐酸川芎嗪(终浓度为0.04,0.08,0.12 mmol/L)的稀释液进行稀释,记为试验组1、试验组2和试验组3,对照组只添加稀释液,将稀释后精液放入4℃保存,在保存第0,24,48,72小时时,测定湖羊总精子活动及运动参数、精子总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筛选最佳浓度后,使用最佳浓度组与对照组精液进行人工授精试验,检测受胎率。结果表明:在保存第0,24,48,72小时时,试验组2总活动精子数量百分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保存第0小时时,试验组2直线运动精子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保存第0,48小时时,试验组2曲线运动精子数量百分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保存第0,48,72小时时,试验组2 CAT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保存第0,24,48,72小时时,试验组2 SOD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0.08 mmol/L浓度的盐酸川芎嗪试验组受胎率高于对照组。说明在4℃保存时,添加0.08 mmol/L的盐酸川芎嗪有利于提高湖羊精子的活力和抗氧化性,提高精液保存的品质,并可有效提高湖羊人工授精受胎率。
2025年09期 No.717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3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刘银;刘志成;朱功全;龚道清;赵洪昌;王健;赵敏孟;
为了研究朗德鹅体重、体尺、血清生化指标与产肝性能之间的相关性,试验随机选取同一批次、10周龄的健康朗德鹅200只(雌雄各半)进行为期26 d的填饲试验,测定填饲前朗德鹅体重和体尺指标、填饲前后血清生化指标及填饲后体重与肝脏重,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填饲前朗德鹅公鹅的体重、体斜长、龙骨长、半潜水长、颈长、胸深、胸宽、髋骨宽、胫长均极显著高于母鹅(P<0.01);填饲后朗德鹅公鹅和母鹅的体重、肝重、肝体比均差异不显著(P>0.05);朗德鹅公鹅肝脏重与填饲前体重、体尺、填饲后体重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与填饲后肝体比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公鹅肝体比与胸宽呈显著负相关(P<0.05);母鹅肝脏重与填饲前体重、体尺、填饲后体重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与填饲后肝体比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母鹅肝体比与填饲前体重和胸宽、填饲后体重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P<0.05或P<0.01);朗德鹅公鹅和母鹅填饲后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白蛋白(ALB)、总蛋白(TP)质量浓度,葡萄糖(GLU)、总胆固醇(CHO)、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C)浓度极显著高于填饲前(P<0.01);填饲前朗德鹅公鹅CHO浓度显著高于母鹅(P<0.05),LDL-C浓度极显著高于母鹅(P<0.01),TG、VLDL-C浓度均显著低于母鹅(P<0.05),其他血清生化指标ALT、AST、ALB、TP、GLU、HDL-C在不同性别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填饲后朗德鹅公母鹅血清ALT、AST活性,ALB、TP质量浓度,GLU、TG、CHO、HDL-C、LDL-C、VLDL-C浓度均差异不显著(P>0.05);公鹅肝重和肝体比与填饲前各项血清生化指标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与填饲后血清ALT、AST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HDL-C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母鹅肝脏重和肝体比与填饲前各项血清生化指标相关性均不显著(P>0.05),肝脏重和肝体比与填饲后血清AST活性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说明填饲前胸宽可以作为衡量朗德鹅公鹅肝体比大小的参考指标,填饲前体重、胸宽及填饲后体重可作为衡量朗德鹅母鹅肝体比大小的参考指标;可将填饲后血清ALT、AST活性及HDL-C浓度作为衡量朗德鹅公鹅产肝性能的潜在生化标记,将填饲后血清AST活性作为衡量朗德鹅母鹅产肝性能的潜在生化标记。
2025年09期 No.717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田可可;刘佳一;吴香云;豆保静;孙文;李倩;李双双;余皓;王玉莲;
为了解湖北省部分地区奶牛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agulase negative Staphylococcus,CNS)的流行情况和耐药特点,试验于2019—2020年采集武汉市江夏区(A场)、黄冈市溪水县(B场)、黄冈市(C场)、武汉市东西湖区(D场)和宜昌市(E场)的规模化奶牛场的健康奶牛、患亚临床型乳房炎(subclinical mastitis, SCM)奶牛和患临床型乳房炎(clinical mastitis, CM)奶牛的乳头乳、乳头皮肤拭子样本及环境样本共计887份,进行葡萄球菌的分离与纯化,对分离到的葡萄球菌进行触媒试验,并选取触酶阳性的菌株进行凝固酶试验,再对筛选到的CNS进行16S rDNA基因的PCR扩增、测序及菌种鉴定,统计各类型样本中不同种类CNS的分离率、各地区奶牛养殖场CNS的分离率,最后对CNS分离株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表明:从887份样本中共分离到234株葡萄球菌,这些分离株均为触酶阳性菌株,其中有134株菌株为CNS。134株CNS中,共鉴定到16种葡萄球菌,包括45株鸡葡萄球菌(占比为33.6%)、13株人葡萄球菌(占比为9.7%)、11株腐生葡萄球菌(占比为8.2%)、17株产色葡萄球菌(占比为12.67%)、12株未分类葡萄球菌(占比为9.0%)、10株表皮葡萄球菌(占比为7.5%)、5株模仿葡萄球菌(占比为3.7%)、5株木糖葡萄球菌(占比为3.7%)、3株阿尔莱特葡萄球菌(占比为2.2%)、2株克氏葡萄球菌(占比为1.5%)、4株路邓葡萄球菌(占比为3.0%)、2株溶血葡萄球菌(占比为1.5%)、2株肉质葡萄球菌(占比为1.5%)、1株伪中间型葡萄球菌(占比为0.8%)、1株琥珀葡萄球菌(占比为0.8%)和1株猪葡萄球菌(占比为0.8%)。鸡葡萄球菌在健康奶牛各类型样本、患SCM奶牛的乳头乳和乳头皮肤拭子样本及环境样本中分离率均最高。患CM奶牛的乳头乳样本中人葡萄球菌、模仿葡萄球菌和阿尔莱特葡萄球菌的分离率最高(1.4%),乳头皮肤拭子样本中鸡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和模仿葡萄球菌的分离率最高(2.6%),肛门拭子样本中鸡葡萄球菌、产色葡萄球菌和人葡萄球菌的分离率最高(3.8%);患SCM奶牛的肛门拭子样本中鸡葡萄球菌、产色葡萄球菌和腐生葡萄球菌的分离率最高(3.0%)。CNS在E场的分离率最高(30.7%),然后依次为A场(13.8%)、C场(12.1%)、B场(8.9%)和D场(5.6%)。CNS分离株对磺胺异口恶唑、复方新诺明、头孢噻呋、恩诺沙星、氧氟沙星、青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西丁、克林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100%、100%、94.8%、99.3%、63.4%、70.1%、53.0%、75.4%和51.5%;对万古霉素、替米考星、庆大霉素、氟苯尼考、多西环素、利奈唑胺、苯唑西林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7.5%、12.7%、7.5%、15.7%、17.9%、32.8%和36.6%。134株CNS均为多重耐药菌株,包括97种耐药表型。耐药重数最低为3重,占比为4.5%(6/134);耐药重数最高为11重,占比为2.2%(3/134);5重耐药菌株占比最大,为19.4%(26/134)。青霉素-头孢西丁-头孢噻呋-泰妙菌素-磺胺异口恶唑-复方新诺明-恩诺沙星和青霉素-利奈唑胺-头孢噻呋-泰妙菌素-磺胺异口恶唑-复方新诺明-恩诺沙星-氧氟沙星为优势耐药表型。说明湖北省部分地区奶牛场CNS普遍存在,且种类较多,鸡葡萄球菌占比较高;分离到的CNS均为多重耐药菌株,对大多数抗生素耐药率较高,对万古霉素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较低。
2025年09期 No.717 80-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7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罗世民;李中波;
为调查湖南怀化地区犬复孔绦虫的流行情况,分析其遗传进化特征,并筛选合适的驱虫药物,试验于2022年5月份—2023年10月份采集湖南省怀化市鹤城区、芷江县、中方县、新晃县、麻阳县、洪江市、溆浦县、通道县及会同县等9个地区的新鲜犬粪便468份,采用形态学观察法和饱和糖水漂浮法对粪便中的犬复孔绦虫进行检测、分离,统计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犬(流浪犬和宠物犬)粪便样本中犬复孔绦虫的阳性率;从所收集的虫体中选取36条绦虫(每个地区4条)提取虫体基因组DNA后对犬复孔绦虫18S rDNA、线粒体cox1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同源性分析与种系发育关系分析;挑选出108只粪检呈阳性的犬(每个地区12只),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仅饲喂基础日粮)、吡喹酮处理组[饲喂基础日粮+口服吡喹酮(按体重10 mg/kg, 2次/d)]、氯硝柳胺处理组[饲喂基础日粮+口服氯硝柳胺(按体重0.1 g/kg, 2次/d)]、丙硫咪唑处理组[饲喂基础日粮+口服丙硫咪唑(按体重25 mg/kg, 2次/d)],每组27只,比较各组药物的驱虫效果。结果表明:468份新鲜犬粪便样本中,阳性样本数量为386份,总阳性率为82.48%。怀化市样本阳性率最高的地区为新晃县(93.48%),然后依次为溆浦县(89.58%)、麻阳县(88.71%)、洪江市(83.93%)、中方县(83.33%)、通道县(82.61%)、芷江县(82.00%)、会同县(81.25%)、鹤城区(75.00%)。9个地区流浪犬样本阳性率介于93.33%~100%之间,总阳性率为97.81%,其中芷江县、中方县、新晃县、洪江市、溆浦县和通道县的阳性率最高,鹤城区的阳性率最低;9个地区宠物犬样本阳性率介于56.67%~86.36%之间,总阳性率为70.87%,其中新晃县的阳性率最高,而鹤城区的阳性率最低。36条犬复孔绦虫18S rDNA基因序列呈现GC偏好性,线粒体cox1基因序列呈现AT偏好性。获得的36条犬复孔绦虫18S rDNA基因序列间的核苷酸相似性为98.1%~100%,线粒体cox1基因序列间的核苷酸相似性为96.7%~100%;基于犬复孔绦虫18S rDNA基因和线粒体cox1基因构建的2个种系发育树具有相似的拓扑结构,36条犬复孔绦虫在2个种系发育树中均聚为一个大分支,但分支内部的亚分支结构有所不同。氯硝柳胺组的转阴率最高(96.30%),驱虫效果最好;吡喹酮组的转阴率最低(74.07%),驱虫效果较差。说明犬复孔绦虫在湖南怀化地区普遍流行,且不同地区阳性率存在差异,流浪犬阳性率高于宠物犬,不同虫株18S rDNA基因和线粒体cox1基因的亲缘关系存在差异,氯硝柳胺对犬复孔绦虫的驱虫效果优于吡喹酮和丙硫咪唑。
2025年09期 No.717 89-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3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全琛宇;肖婷;周颖;卢冰霞;覃国喜;梁龙华;蒋家霞;段群棚;许艺兰;赵硕;林昌华;张胜斌;陈忠伟;何颖;
为了解广西地区猪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hyopneumoniae,Mhp)流行情况,试验于2021—2022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玉林市、崇左市、桂林市、北海市、贵港市、来宾市、百色市、贺州市、梧州市、钦州市、防城港市、河池市、柳州市规模猪场采集曾患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猪肺脏组织和流产胎儿样品423份,于2022年在上述地区屠宰场采集有病变的猪肺脏组织样品1 122份,提取病毒核酸后,先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hp核酸,再使用商品化试剂盒对Mhp阳性样品进行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2,PCV2)、猪圆环病毒3型(PCV3)和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PRRSV)检测,最后分别统计2021—2022年广西地区规模猪场和屠宰场样品的Mhp检出率,Mhp与PCV2、PCV3和PRRSV的混合感染情况,不同生产阶段猪群、不同季节、不同地区样品的Mhp检出率。结果表明:从采集的所有样品中共检出Mhp阳性样品797份,总检出率为51.6%。其中规模猪场2021年样品检出率为43.5%,2022年样品检出率为44.2%;屠宰场2022年样品检出率为54.5%,略高于规模猪场2021,2022年样品检出率。Mhp阳性样品中,有104份为Mhp单一病原感染,占比为13.0%;其余样品中均检出其他病原。其中PCV2检出率最高,为69.9%;其次为PCV3,为49.9%;PRRSV检出率较低,为15.9%。混合感染类型以双重、三重感染为主,有31.2%的样品为Mhp、PCV2与PCV3三种病原混合感染,有4.3%的样品为Mhp、PCV2、PCV3和PRRSV四种病原混合感染。除母猪样品未检出Mhp外,其余各生产阶段猪群样品均检出Mhp。其中保育猪样品Mhp检出率最高,为57.9%;其次为屠宰猪、育肥猪,检出率分别为54.5%、43.4%;流产胎儿、哺乳仔猪检出率相对较低,分别为24.0%、33.7%。Mhp在广西地区一年四季检出率均较高,其中春季、秋季、冬季样品检出率均超过50%,分别为52.1%、56.2%、55.3%;夏季样品检出率相对较低,为42.6%。广西地区14个地市猪群均存在不同程度的Mhp感染,且样品总检出率均在25%以上;有8个地区样品总检出率在50%及以上。其中柳州市的样品检出率最高,为85.7%;梧州市的样品检出率最低,为28.2%。崇左市、贺州市规模猪场样品检出率较高,均在90%以上;防城港市规模猪场样品检出率较低,为9.5%。柳州市屠宰场样品检出率最高,为87.5%;来宾市、河池市、贺州市、崇左市、贵港市、桂林市和钦州市等7个地区屠宰场样品检出率较高,均在50%以上;梧州市屠宰场样品检出率最低,仅为28.0%。说明2021—2022年广西地区猪群Mhp感染较为严重,且常与PCV2与PCV3发生混合感染,保育猪、屠宰猪检出率较高,春季、秋季、冬季检出率较高,Mhp在广西各地区普遍流行但检出率存在地域差异。
2025年09期 No.717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3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张恒;刘宏扬;王冲;张潇月;郝光恩;史常丽;宋庆庆;赵钦;
为明确引起广西壮族自治区某规模化养猪场未断奶仔猪出现关节肿大、跛行、发烧甚至死亡的病原,试验随机采集发病仔猪关节肿大部位组织液10份,结合临床症状对可疑病毒性病原进行PCR检测及遗传进化分析,对可疑细菌性病原进行分离培养、PCR检测、血清学鉴定、毒力基因检测、小鼠毒力试验及药物敏感性试验,根据病原特点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设计合适的治疗方案,并记录治疗效果。结果表明:从采集的样品中检测出1株猪圆环病毒3型(Porcine circovirus 3,PCV3),属于PCV3b亚型,该毒株与GenBank中的PCV3参考毒株的核苷酸相似性在98.29%~98.60%之间。从采集的样品中分离到1株猪链球菌1型菌株,该菌株携带毒力基因epf、mrp、sly,对小鼠具有致死性,对阿莫西林、头孢噻呋、头孢呋辛、头孢拉定、氨苄西林敏感,对大观霉素、多西环素、头孢曲松、头孢氨苄、复方新诺明、氟苯尼考、甲氧苄啶、新霉素、红霉素、诺氟沙星、氧氟沙星、恩诺沙星、环丙沙星中介,对青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丁胺卡那耐药。通过采取及时隔离、消毒及使用合适抗生素等防控和治疗措施,猪场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说明该某规模化养猪场仔猪发生了PCV3合并猪链球菌1型感染,采取防控和治疗措施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25年09期 No.717 10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6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董贵;张雪;梁德洁;吉尚雷;孟令楠;包文武;王尧;刘衍芬;
为了探究腹泻与健康巴什拜羔羊粪便微生物多样性和物种结构,筛选出腹泻巴什拜羔羊的特异性菌群结构,试验采集相同饲养条件下腹泻与健康巴什拜羔羊粪便样本各7份,分别作为腹泻组和健康组,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分析腹泻与健康巴什拜羔羊粪便菌群组成、多样性及物种差异。结果表明:腹泻组Abundance-based Coverage(ACE)、Chao1、香浓(Shannon)和辛普森(Simpson)指数均低于健康组,其中ACE和Chao1指数均显著低于健康组(P<0.05)。在门水平上,腹泻组的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占比分别为49.72%、35.00%、12.15%;健康组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占比分别为45.53%、24.14%、16.59%、12.07%。在科水平上,腹泻组的优势菌科分别为链球菌科、肠杆菌科、莫拉式菌科、双歧杆菌科,占比分别为27.68%、16.93%、14.25%、10.56%;健康组的优势菌科分别为莫拉式菌科、肠杆菌科、微球菌科,占比分别为18.64%、18.02%、13.09%。在属水平上,腹泻组的优势菌属为链球菌属、大肠杆菌-志贺氏菌属、不动杆菌属、双歧杆菌属、其他属,占比分别为27.67%、16.92%、14.14%、10.55%、9.18%;健康组的优势菌属为不动杆菌属、大肠杆菌-志贺氏菌属、节杆菌属,其他属,占比分别为18.51%、18.02%、9.35%、20.02%。两组粪便样本在科、属水平中共发现13个显著富集的菌群,腹泻组粪便样本中富集的菌群与健康组存在差异。说明腹泻巴什拜羔羊与健康巴什拜羔羊在粪便微生物多样性方面存在差异。
2025年09期 No.717 110-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5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刘闰栀;杨昱;何杰珩;刘兆洁;闫玉淋;郭锦玥;袁生;池仕红;梁昭平;黄淑坚;冯军;温峰;
为了表达一株华南地区某鹅场分离的鹅呼肠孤病毒(Goose reovirus, GRV)的σC蛋白,并利用诱导表达后的σC蛋白制备兔抗σC蛋白多克隆抗体,试验通过构建σC蛋白原核表达质粒,转化大肠杆菌Rosetta (DE3)感受态细胞,经SDS-PAGE和Western-blot鉴定σC蛋白是否成功表达,然后对诱导条件进行优化并大量表达目的蛋白;采用Ni离子亲和层析柱纯化σC蛋白,经尿素梯度复性、聚乙二醇20000浓缩后4次免疫新西兰大白兔,收集血清,制备多克隆抗体;采用Western-blot、IFA和ELISA等方法分别测定多克隆抗体的特异性、亲和力及效价。结果表明:通过定向酶切验证,成功构建了pET-32a-GD/88-σC原核表达质粒。SDS-PAGE和Western-blot验证该蛋白的分子量(49 ku)与预测结果一致。在IPTG终浓度为0.8 mmol/L,37℃诱导8 h,σC蛋白表达量较高。ELISA检测多克隆抗体效价为1∶1 638 400,制备的σC蛋白和兔多克隆抗体能特异性识别结合。说明本研究成功通过表达GRVσC蛋白制备了兔抗σC蛋白多克隆抗体,该抗体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2025年09期 No.717 11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1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张郁熙;李犇;谢沛璇;杨彦;马天帅;兰卓;邱鸿宇;高俊峰;王春仁;
为了对采自黑龙江林蛙(Rana amurensis)和黑龙江泥鳅(Misgurnus mohoity)肠道中的线虫进行种类鉴定,试验先对虫体进行形态学观察,然后提取虫体总DNA,利用PCR方法对其核糖体ITS序列进行扩增、克隆和测序,再进行序列相似性分析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林蛙肠道中分离的虫体粗壮,体长为5.4~6.2 mm;体表具有细小横纹;口孔具有两个三叶形的侧唇,无中间唇;食管呈长圆筒形,分为前短肌肉和后长腺体两部分;咽部较短;神经环位于食管的2/5处;排泄孔开口于神经环的稍后部;尾部短粗,肛门位于虫体尾部腹面。从黑龙江泥鳅肠道分离的虫体与从黑龙江林蛙肠道中分离出的虫体相似,但相对较小,体长仅为1.0~1.2 mm。基于这些形态特征,初步鉴定分离的虫体为尖旋线虫幼虫。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获得的林蛙源和泥鳅源虫体ITS序列长度均为750 bp,与GenBank中黑斑蛙源日本尖旋线虫(KF5303235)ITS序列的相似性为99.7%和99.4%;基于ITS基因序列的遗传进化分析显示,林蛙源和泥鳅源虫体聚集在一起,再与黑斑蛙源日本尖旋线虫(KF530325)形成一个分支,最后与其他3种尖旋线虫构成一个大分支。说明从林蛙和泥鳅中分离的线虫为日本尖旋线虫幼虫。
2025年09期 No.717 122-127+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4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娜日苏;梁庆伟;杨秀芳;项锴锋;于雪然;于洋;
为了探索科尔沁沙地适宜的苜蓿(Medicago sativa)轮作模式,试验于2022年在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绍根镇额黑诺尔嘎查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赤峰综合试验站试验示范基地选择种植第5年的康赛苜蓿地刈割1茬后翻耕轮作饲用燕麦、饲草谷子,设置苜蓿-饲用燕麦(Avena Sativa)-苜蓿(模式A)、苜蓿-饲草谷子(Setaria italica)-苜蓿(模式B)、苜蓿-饲用燕麦-饲用燕麦(模式C)、苜蓿-饲草谷子-饲草谷子(模式D)4种轮作模式,以苜蓿连茬种植和未翻耕老苜蓿地为对照(分别为CK1、CK2),比较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干草产量、总成本、利润、产投比和成本利润率。结果表明:轮作期内饲用燕麦和饲草谷子干草产量均高于同期对照干草产量,4种轮作模式2年累计干草产量较CK1高17.39%~73.21%;除模式A外,其他3种轮作模式均高于CK2,其中以模式C和模式D干草产量居高,与CK2相比增加25.25%~38.78%。4种轮作模式总成本比CK1和CK2分别降低21.60%~24.00%和32.88%~34.93%,各轮作模式间成本差异不大;模式C经济效益最高,2年累计利润16 915.24元/hm~2,比CK1和CK2分别提高86.70%和32.06%。说明苜蓿-饲用燕麦-饲用燕麦轮作模式是科尔沁沙地最佳苜蓿轮作模式。
2025年09期 No.717 128-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原浩敏;孙治;潘浩哲;万旖旎;李芯蓉;徐嘉禧;岳远举;吴樟强;林如龙;林炜;林毅飞;李焰;
为了探究复合植物精油对山麻鸭产蛋性能、肠道通透性、肠黏膜免疫指标、肠道形态结构和盲肠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试验将龙岩市山麻鸭原种场选育的224只420日龄山麻鸭随机分为4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7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T100组、T200组、T300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00,200,300 mg/kg复合植物精油,预试期7 d,正试期35 d。试验结束后检测山麻鸭的产蛋性能指标、肠道通透性指标、肠黏膜免疫指标、肠道组织形态和盲肠菌群结构。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整个试验期内T100组和T300组料蛋比显著降低(P<0.05);T300组血清中细菌内毒素(LPS)、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和D-乳酸(D-LA)浓度显著降低(P<0.05);T300组十二指肠和空肠黏膜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质量浓度显著增加(P<0.05);T100组、T200组、T300组十二指肠和空肠绒毛高度显著增加(P<0.05),T300组空肠的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T100组、T200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绒隐比)显著增加(P<0.05),T100组、T200组、T300组空肠绒隐比显著增加(P<0.05);T200组的Chao1指数显著升高(P<0.05)。在门水平上,山麻鸭肠道优势菌群主要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ota),且与对照组相比,T100组、T200组、T300组盲肠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说明产蛋后期在山麻鸭基础日粮中添加300 mg/kg复合植物精油能够增强山麻鸭肠道免疫功能,改善肠道形态,调节肠道菌群结构,降低肠道通透性,从而保障肠道健康。
2025年09期 No.717 134-140+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0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王子苑;舒健虹;吉玉玉;陈光吉;王小利;龙忠富;
为了探究精饲料与玉米秸秆青贮、象草、白刺花的最优组合效应,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精饲料和粗饲料比例为30∶70,将玉米秸秆青贮、象草和白刺花以12种比例(60∶10∶0、60∶0∶10、60∶5∶5、50∶15∶5、50∶5∶15、50∶10∶10、40∶20∶10、40∶10∶20、40∶15∶15、30∶20∶20、30∶30∶10、30∶10∶30)进行组合(分别作为A~L组),同时设白刺花、象草、玉米秸秆青贮、精饲料4个单一原料组(即SD、NG、CSS、CT组),每组3个重复,采用体外产气法评价不同组合的产气量、产气参数、体外干物质降解率、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pH值、氨态氮、乙酸、丙酸和丁酸等指标,计算各组合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和多项组合效应指数。结果表明:CT组72 h产气量最高(370.00 mL),CSS组最低(96.33 mL);不同饲料组合中J组(30∶30∶20∶20)的72 h产气量最高(231.40 mL),K组(30∶30∶30∶10)的72 h产气量最低(187.60 mL)。CT组的产气滞后时间最长,滞后现象显著,而SD组产气速率最快。体外干物质降解率与粗蛋白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L组(30∶30∶10∶30)体外干物质降解率最高,较最低C组(30∶60∶5∶5)提高10.67%,白刺花比例增加显著提升体外干物质降解率。CT组的pH值最低(6.20),NG组最高(6.71),不同饲料组合中,B组(30∶60∶0∶10)的pH值最低(6.44),G组(30∶40∶20∶10)最高(6.54)。不同饲料组合的氨态氮质量浓度范围为6.61~12.40 mg/L,其中I组(30∶40∶15∶15)的氨态氮质量浓度最高。挥发性脂肪酸中丙酸与丁酸浓度极显著正相关(P<0.01),C组的乙酸和丙酸浓度最高,F组(30∶50∶10∶10)的丁酸浓度最高。不同饲料组合的乙酸/丙酸范围为1.35~3.20,其中H组(30∶40∶10∶20)的乙酸/丙酸最高,B组的乙酸/丙酸最低。A组72 h产气量和体外干物质降解率表现出最大正组合效应,G组pH值表现出最大正组合效应,C组乙酸浓度表现出最大正组合效应,CT组丙酸和丁酸浓度表现出最大正组合效应,K组氨态氮质量浓度表现出最大正组合效应。多项组合效应指数由高到低顺序依次为L组>F组>K组>J组>C组>I组>E组>G组>B组>D组>A组>H组。说明在本试验条件下,精饲料∶玉米秸秆青贮∶象草∶白刺花的最优比例为30∶30∶10∶30,此时体外发酵效果最佳。
2025年09期 No.717 141-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张盼;刘芮佳;张博;乐婧钰;钟震宇;郭青云;程志斌;单云芳;张浩;白加德;
为探究麋鹿茸(简称麋茸)各区段营养成分的特点,试验分别采集新鲜麋鹿三杈茸的蜡片、粉片、蜂片和骨片,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技术、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技术分别对麋茸4个区段中的游离氨基酸、游离脂肪酸及矿物质元素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麋茸各区段游离氨基酸组成基本一致,共检出21种游离氨基酸,包括9种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s, EAA)和12种非必需氨基酸(non-essential amino acids, NEAA)。4个区段中,总游离氨基酸(total free amino acids, TFAA)含量和EAA总量从高到低依次均为蜡片、粉片、蜂片、骨片,其中蜡片中TFAA含量和EAA总量均显著高于其他3个区段(P<0.05)。药效氨基酸(medical amino acid, MAA)在麋鹿茸各区段中均有检出;蜡片、粉片中MAA总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高于蜂片和骨片(P<0.05)。蜡片和粉片游离氨基酸组成更接近,蜂片和骨片更接近。大多数游离氨基酸含量均按蜡片、粉片、蜂片、骨片的顺序呈逐渐下降趋势。麋茸各区段均检出32种游离脂肪酸,包括12种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 SFA)和20种不饱和脂肪酸(unsaturated fatty acids, USFA);总游离脂肪酸(total free fatty acids, TFFA)及SFA和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 MUFA)总量从高到低依次均为蜡片、粉片、蜂片、骨片,但仅蜡片与骨片差异显著(P<0.05)。蜡片和粉片中SFA、MUFA和USFA总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高于蜂片和骨片(P<0.05)。蜡片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PUFA)总量显著高于蜂片和骨片(P<0.05),与粉片差异不显著(P>0.05)。蜡片与粉片中MUFA总量显著高于蜂片与骨片(P<0.05),而蜡片与粉片间、蜂片与骨片间差异不显著(P>0.05)。蜂片与骨片游离脂肪酸组成更接近,蜡片与其他3个区段分离不明显。大多数游离脂肪酸含量均按蜡片、粉片、蜂片、骨片的顺序呈逐渐下降趋势。麋茸各区段均检测出12种矿物质元素,包括镁、钙、钠、钾4种常量元素和铬、铜、镍、锌、铁5种微量元素,以及砷、锶和铝3种其他元素。骨片中矿物质元素总量显著高于其他3个区段(P<0.05)。骨片中镁和钙含量均显著高于蜂片、蜡片、粉片(P<0.05),蜂片显著高于蜡片、粉片(P<0.05)。骨片中锌、铬和锶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个区段(P<0.05),钾含量显著低于其他3个区段(P<0.05)。蜡片和粉片中矿物质元素组成更接近。镁、钙、镍、锶、铝含量均按蜡片、粉片、蜂片、骨片的顺序呈逐渐上升趋势,钾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说明麋茸尖端区段(蜡片与粉片)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而基质(骨片)中的矿物质元素含量更丰富。
2025年09期 No.717 151-158+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5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王莉源;张健鹏;纪言霏;刘文强;
为了研究驴场空气和驴鼻腔菌群多样性与菌群结构,试验采集山东省聊城市某规模驴场4个季节空气样本各5份及夏季健康德州驴鼻腔样本14份和同时期空气样本9份,提取基因组DNA后,对细菌16S rRNA基因V3-V4可变区进行PCR扩增、高通量测序,并根据测序结果进行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 OTU)聚类、菌群多样性及菌群结构分析。结果表明:4个季节空气样本菌群间的Ace指数、Chao指数,Sobs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呈显著差异或极显著差异(P<0.05或P<0.01);Ace指数、Chao指数、Sobs指数为夏季最高,其次是冬季,春季和秋季较低;Shannon指数为冬季最高,其次是夏季和秋季,春季最低。夏季健康驴鼻腔分泌物样本菌群的Chao指数、Ace指数、Sobs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极显著高于同时期空气样本(P<0.01);在主坐标分析中,4个季节各自聚集,冬季样本与其他季节样本明显区分,夏季健康驴鼻腔分泌物样本和同时期空气样本各自聚集。4个季节空气样本菌群中包括44个门、139个纲、332个目、623个科、1 374个属、2 341个种。春季空气样本菌群中的优势菌门(相对丰度较高的前5位菌门)包括放线菌门(85.35%)、变形菌门(7.51%)、厚壁菌门(3.25%)、拟杆菌门(1.55%)和绿弯菌门(0.67%),夏季空气样本菌群中的优势菌门包括放线菌门(66.07%)、厚壁菌门(13.78%)、变形菌门(8.31%)、绿弯菌门(4.74%)和拟杆菌门(2.88%),秋季空气样本菌群中的优势菌门包括厚壁菌门(34.07%)、放线菌门(33.32%)、变形菌门(20.37%)、拟杆菌门(6.86%)和弯曲杆菌门(3.22%),冬季空气样本菌群中的优势菌门包括厚壁菌门(34.06%)、变形菌门(23.00%)、放线菌门(20.77%)、酸杆菌门(6.99%)和拟杆菌门(5.27%);春季空气样本菌群中的优势菌属(相对丰度较高的前5位菌属)包括红球菌属(83.27%)、不动杆菌属(3.98%)、狭义梭菌属(0.77%)、链球菌属(0.43%)和变形杆菌属(0.36%),夏季空气样本菌群中的优势菌属包括红球菌属(55.28%)、狭义梭菌属(4.40%)、链球菌属(1.38%)、罗姆布茨菌属(1.06%)和棒状杆菌属(1.00%),秋季空气样本菌群中的优势菌属包括红球菌属(29.23%)、罗姆布茨菌属(9.96%)、变形杆菌属(7.32%)、狭义梭菌属(1.63%)和链球菌属(0.39%),冬季空气样本菌群中的优势菌属包括厌氧球菌属(8.63%)、丙酸杆菌属(4.59%)、链球菌属(4.42%)和棒状杆菌属(3.67%)和红球菌属(3.11%)。夏季健康驴鼻腔分泌物样本和同时期空气样本菌群中包括42个门、125个纲、310个目、549个科、1 167个属、2 309个种;夏季健康驴鼻腔分泌物样本和同时期空气样本菌群中的优势菌门均包括放线菌门(34.40%和73.93%)、厚壁菌门(25.81%和9.22%)、变形菌门(16.88%和7.59%)、绿弯菌门(14.89%和3.40%)、拟杆菌门(3.44%和2.04%),优势菌属包括红球菌属(8.67%和66.17%)、norank_f_JG30-KF-CM45(8.68%和1.79%)、狭义梭菌属(7.64%和2.63%)、链球菌属(7.22%和1.00%)和norank_f_norank_o_Actinomarinales(4.60%,驴鼻腔分泌物样本)/类诺卡氏属(0.53%,空气样本)。说明驴场4个季节间空气菌群多样性和优势菌群差异较大,其中放线菌门和红球菌属相对丰度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趋势,从春季至冬季逐渐递减;夏季健康驴鼻腔和同时期空气菌群多样性差异较大但优势菌群基本一致。
2025年09期 No.717 159-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1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