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畜牧兽医

试验研究

  • 1株非洲猪瘟病毒基因Ⅰ/Ⅱ型重组毒株的分离与生物学特性鉴定

    张晗;李其炫;侯天颖;惠丽丽;岳慧贤;张守峰;张艳艳;扈荣良;

    为了更好地监测我国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SFV)流行株的遗传变异特征、预测病毒的进化趋势及针对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疫情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试验对2023年10月份从江西省采集的猪脾脏组织样品JX23-02、JX23-07进行病毒的分离与培养,对分离的ASFV毒株通过基因测序分析鉴定其基因型,并对分离毒株进行病毒滴度测定、体外增殖速度测定及红细胞吸附试验,研究该毒株的生物特性。结果表明:从样品JX23-02中分离到1株ASFV毒株,命名为JX23-02株;该株能使猪骨髓巨噬细胞(BMDMs)产生较强的细胞病变效应;通过基因组测序及同源性分析鉴定该毒株为基因Ⅰ/Ⅱ型重组毒株;经过多次传代培养,该毒株的病毒滴度最高可达到1×10~(8.31) TCID_(50)/mL,表现出极强的复制能力;相比于SY18、HuB20株,JX23-02株在体外有更快的增殖速度,且有较强的红细胞吸附能力。说明基因Ⅰ/Ⅱ型重组毒株JX23-02具有更强的增殖能力和红细胞吸附能力,增加了ASFV在猪群中传播的风险。

    2025年07期 No.715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93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3 ]
  • 褐壳与绿壳蛋鸡蛋壳颜色选育指标的比较分析

    陈亚茹;皮劲松;吴艳;申杰;杜金平;

    为了探究不同蛋壳颜色选育指标与主观选择结果之间的关系,便于精准确定蛋壳颜色的选育指标,试验将所收集到的褐壳蛋和绿壳蛋各600枚根据由浅色至深色的蛋壳颜色从1~600进行排序编号,编号为1~50的鸡蛋样品(50枚)命名为浅褐壳(浅绿壳)1组,301~350的鸡蛋样品(50枚)命名为中褐壳(中绿壳)2组,551~600的鸡蛋样品(50枚)命名为深褐壳(深绿壳)3组,利用比色法使用色差仪测定各组的原卟啉、胆绿素含量,并分析蛋壳颜色L~*(亮度)、a(红绿色)、b(黄蓝色)、YS_1(L~*-a)或YS_2(L~*+a)值。将褐壳蛋、绿壳蛋各150枚根据L~*、a、YS_1(或YS_2)值从小到大进行排序,分析排序靠前1/3、中间1/3、靠后1/3样品的L~*、a、YS_1和YS_2值与各组L~*、a、YS_1和YS_2值是否一致。根据L~*、a、YS_1(或YS_2)值对褐壳组蛋壳颜色进行排序,分析靠前1/3、中间1/3及靠后1/3的蛋壳样品与各组的重合率。结果表明:褐壳组中蛋壳颜色越深,原卟啉含量越高,a值越大,L~*和YS_1值越小,各组间L~*和a值差异显著(P<0.05);绿壳组中蛋壳颜色越深,胆绿素含量越高,a值越小,L~*和YS_2值越小,各组间L~*和a值差异显著(P<0.05)。将褐壳蛋、绿壳蛋各150枚根据L~*、a、YS_1(或YS_2)值从小到大进行排序,排序靠前1/3、中间1/3、靠后1/3样品的L~*、a、YS_1和YS_2值与深褐壳(深绿壳)1组、中褐壳(中绿壳)2组、浅褐壳(浅绿壳)3组中指标L~*、a、YS_1(或YS_2)值基本一致。根据L~*、a和YS_1(或YS_2)值对蛋壳颜色进行排序时,靠前1/3、中间1/3及靠后1/3的样品与浅褐壳(浅绿壳)1组、中褐壳(中绿壳)2组、深褐壳(深绿壳)3组的重合率均在86%以上,其中YS_1、YS_2的准确率最高。说明L~*、a、YS_1(或YS_2)值均可作为蛋壳颜色的选育指标,其中YS_1值能较好地反映褐壳蛋蛋壳颜色的深浅,YS_2值能较好地反映绿壳蛋蛋壳颜色的深浅,因此可将YS_1和YS_2作为鸡蛋蛋壳颜色的选育指标。

    2025年07期 No.715 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6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8 ]

专论与综述

  • 哺乳动物胚胎干细胞体外培养研究进展

    朱丽娜;安雪姣;王海锋;张东强;张瑞;徐振飞;李建烨;岳耀敬;

    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 ESCs)是一种来源于早期胚胎的多能干细胞,具有无限增殖、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特性。无论在体外还是体内环境,ESCs都能被诱导分化为机体的大多数细胞类型,这些细胞通常来自于胚胎体外受精后的早期阶段。本文根据国内外ESCs体外培养的相关研究,对哺乳动物胚胎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获取、体外培养及分子标记进行综述,以期为哺乳动物ESCs长期培养和建系提供借鉴。

    2025年07期 No.715 16-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8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木质素降解菌及其在畜牧生产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郭亚亚;杨玉霞;侯良忠;郭同军;

    木质纤维素是秸秆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可循环利用的物质资源,在饲料领域具有很大的利用价值,主要包含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其中木质素是位于植物中的一种芳香族聚合物,主要存在于农作物秸秆中,具有抗菌、抗氧化、抗糖尿病、抗炎等多种生物学功能,但因其结构复杂、水溶性低、难降解等因素难以被充分利用,造成了秸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本文综述了秸秆中木质素的化学组成、主要降解方法及降解菌在畜牧生产中应用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木质素降解菌在动物生产中绿色、安全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2025年07期 No.715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8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非洲猪瘟的研究进展

    马瑞瑞;马丽贞;刘利利;孙萌;徐丽敏;艾伟昌;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是野猪和家猪感染的一种急性、热性、出血性的烈性传染病,家猪感染后死亡率可达100%,其病原体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SFV)是一种大型、线性双链DNA病毒,大部分编码蛋白的功能未知。目前,关于ASFV的主要蛋白结构和功能及感染和免疫机制报道较少,也没有针对ASF的疫苗和特效药。本文对ASFV的结构、基因分型、血清分群、复制机制、毒力相关基因、免疫反应、临床症状、传播模式、病毒灭活技术、防控中存在的困难等进行综述,旨在为有效遏制非洲猪瘟疫情扩散、减少生猪养殖业的经济损失及保障食品安全提供参考。

    2025年07期 No.715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7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9 ]
  • 牛用抗寄生虫药的分类、作用机制及最大残留限量比较分析——以中国标准和美国FDA数据库为例

    李金岭;

    抗寄生虫药的使用在家畜寄生虫病的预防和控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抗寄生虫药残留检测已成为兽药残留检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我国标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兽药最大残留限量》(GB 31650—201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41种兽药最大残留限量》(GB 31650.1—2022)和美国FDA数据库为基础,对牛用抗寄生虫药的使用和最大残留限量上进行了系统地比较分析,并对药物分类及其作用机制进行较为详尽地阐述,以期为我国牛源食品抗寄生虫药残留限量未来新标准的制订及牛源食品进出口贸易发展提供参考。

    2025年07期 No.715 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7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畜牧科学

  • 基于RNA-Seq鉴定和分析蒙古牛抗寒过程中脂肪组织的可变剪接事件

    齐昱;许丹;姜昊然;王雨琼;丽春;高树新;张文广;吴金山;

    为了鉴定和分析蒙古牛抗寒过程中脂肪组织中发生的可变剪接(AS)事件,试验采用Illumina Novaseq~(TM) 6000平台对冬季组和夏季组蒙古牛的脂肪组织分别进行转录组测序,使用rMATS软件对样品中的AS事件与差异剪接基因(DSG)进行鉴定,并对DSG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结果表明:转录组测序共获得263 312 598条原始读段,冬季组与夏季组中均发生AS事件数量分别为14 882,14 099个,两组AS事件都以外显子跳跃(SE)事件为主,SE事件在冬夏两组的AS事件总数中所占比例分别为80.90%、79.93%。冬季组与夏季组间共检测到1 436个显著的DSG。DSG分别在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及分子功能类别中富集到了258,83,122个条目。DSG共在17条信号通路中发生富集,其中内吞作用、甘油磷脂代谢、PPAR信号通路、甘油酯代谢、脂肪酸降解、剪接体、RNA降解等信号通路富集明显。说明冬季组和夏季组蒙古牛脂肪组织可能在脂质代谢及RNA剪接和稳定性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2025年07期 No.715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6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猪舍环境适宜度评价系统研究

    刘志豪;荣丽红;仝志民;班浩;范俊岭;

    为了解决中小型猪舍环境监测精确度低、环境适宜性精确评价困难等问题,本研究结合中小型猪舍的实际生产需求,设计了一套基于物联网的猪舍环境适宜性评价系统,系统包括传感器节点、头节点和汇聚节点,各节点以ESP32为主控芯片,以星型拓扑结构进行搭建并利用WiFi无线通信技术实现数据传输。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支持度函数对猪舍内同类型环境参数进行数据融合,同时为了能够更加客观地对猪舍环境进行评价,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中引入了CRITIC权重确定方法并将其与层次分析法结合。结果表明:传感器节点可以实现同时采集猪舍内的温度、相对湿度、二氧化碳浓度、氨气浓度和硫化氢浓度等数据,在MATLAB/Simulink中根据采集的猪舍环境相对湿度数据进行了仿真试验,与算术平均法、加权数据融合算法相比,本研究算法的均方误差最小,在0.08~0.09之间,满足猪舍环境监测精度的要求。说明汇聚节点基于改进算法的综合评价模型能够准确评价猪舍环境适宜情况,适合于中小型猪舍环境适宜度评价。

    2025年07期 No.715 50-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1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龙民黑猪与大白猪商品猪屠宰和肉质性能比较研究

    王文涛;刘娣;何鑫淼;龚林明;田明;吴赛辉;亓美玉;陈赫书;张海峰;冯艳忠;

    为了研究龙民黑猪商品猪屠宰和肉质性能情况,试验采用国标法对50头龙民黑猪商品猪和50头大白猪商品猪的屠宰性能、肉质性能、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并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龙民黑猪商品猪背膘厚显著高于大白猪商品猪(P<0.05),提高了61.32%。瘦肉率和眼肌面积显著低于大白猪商品猪(P<0.05),分别降低了8.29%、10.62%。屠宰率,背最长肌pH_1、pH_(24)值及主要鲜味氨基酸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肉色中亮度(L~*)值、黄度(b~*)值均显著低于大白猪商品猪(P<0.05),分别降低了23.58%、32.92%;红度(a~*)值显著高于大白猪商品猪(P<0.05),提高13.69%;系水力、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大白猪商品猪(P<0.05),分别提高了49.25%、228.03%。说明龙民黑猪商品猪具有屠宰性能优良、肉品红润、口感佳的特点,产业化前景广阔。

    2025年07期 No.715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5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东弗里生乳用羊、湖羊及东湖杂交后代生产性能和泌乳性能的比较分析

    白慧;宋永利;李秀男;苏乐德;阿拉木斯;包花拉;包乌日丽嘎;刘跃;菅瑞珍;周璇;黄硕;杨燕燕;

    为了解析东弗里生乳用羊、湖羊及东湖杂交羊F1代在生产性能和泌乳性能方面的差异,试验对东弗里生乳用羊、湖羊和东湖杂交F1代各月龄体重(初生重、3月龄体重和6月龄体重),6月龄尾部形态,第50~60泌乳日的乳房形态和乳腺组织形态,乳成分、乳中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湖羊公羊相比,东弗里生乳用羊公羊和东湖杂交公羊3月龄体重显著增加(P<0.05),6月龄体重极显著增加(P<0.01)。与湖羊母羊相比,东弗里生乳用羊母羊和东湖杂交母羊6月龄体重均极显著增加(P<0.01)。6月龄东弗里生乳用羊尾长最长,东湖杂交羊居中,湖羊尾长最短。湖羊尾宽最宽,东湖杂交羊居中,东弗里生乳用羊最窄。湖羊尾根周长最长,东湖杂交羊居中,东弗里生乳用羊最短。处于第50~60泌乳日的东弗里生乳用羊和东湖杂交羊的乳房深度、乳房宽度、乳围、乳头长度和乳头间距均极显著高于湖羊(P<0.01),东弗里生乳用羊和东湖杂交羊的乳腺组织腺泡更大更密。湖羊乳的乳脂率极显著高于东弗里生乳用羊和东湖杂交羊(P<0.01)。3个品种的乳蛋白率、乳糖率、体细胞数、尿素氮质量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湖羊乳中天冬氨酸、谷氨酸、蛋氨酸含量显著高于东弗里生乳用羊和东湖杂交羊(P<0.05),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等14种氨基酸含量极显著高于东弗里生乳用羊和东湖杂交羊(P<0.01)。东弗里生乳用羊和东湖杂交羊乳中含量排前三位的脂肪酸分别为丁酸、十六碳酸、顺-9-十八碳一烯酸,湖羊乳中这3种脂肪酸含量均极显著高于东弗里生乳用羊和东湖杂交羊(P<0.01)。说明与湖羊相比,东湖杂交羊在生长速度、尾形态、乳房形态方面均有显著提升,并且东湖杂交羊的乳成分、乳中氨基酸和脂肪酸的组成与父本东弗里生乳用羊更为接近,杂交改良效果显著。

    2025年07期 No.715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7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多尺度SE注意力模型的牛只多目标检测算法研究

    王飞;李端;夏彬;

    为了解决牛只多尺度、多目标、多部位状态信息的快速准确识别问题,笔者提出一种基于实时多目标注意力模型的牛只多部位快速自动化检测方法,采用多尺度注意力网络MSEAY,在网络中加入了SE(squeeze and excitation networks)注意力机制、H-swish激活函数及SIoU损失函数,消除现有牛群图像检测中光照、重叠、多类型等对图像检测结果产生的影响,先对牛只图像进行标注及预处理,然后采用MoibleNetv3模型作为Backbone进行牛只的部位划分识别,进而实现了多尺度、多部位牛只状态信息的精准分类与识别。结果表明:在选用含肉牛样本集合的前提下,各部位平均分类结果的精确率为96.6%,召回率为94.7%,F1值为94.1%,mAP@50值为97.4%;在仅选用种牛样本集合的前提下,各部位检测精确率为头部96.4%,躯干97.2%,腿部97.3%,平均值97.0%。本算法在保证检测实时性的同时提高了多尺度、多牛只的检测精度,验证了方法的鲁棒性与可泛化性,可用于多尺度、多目标、多部位状态信息的快速准确识别。

    2025年07期 No.715 68-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6K]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 ]

兽医科学

  • 牛副流感病毒3型Nano-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安瑞;侯冠欣;孙欣艺;郭福强;刘小琛;段文龙;史秋梅;吴同垒;张志强;

    为了建立一种特异性强、敏感性高、成本相对较低的牛副流感病毒3型(Bovine parainfluenza virus type 3,BPIV3)检测方法,试验基于临床分离株BPIV3 HB-1具有高保守性的HN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检测引物,在PCR扩增体系中添加纳米金颗粒(25 nmol/L),对纳米金颗粒粒径与剂量、退火温度、引物体积进行优化,建立了BPIV3 Nano-PCR检测方法,对该方法进行特异性和敏感性检测,并采用该方法对58份临床牛鼻腔拭子样本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当10 nm的纳米金颗粒(25 nmol/L)剂量为0.8μL、退火温度为56℃、引物体积为2μL时,扩增效果最佳;采用该方法对可引发牛呼吸道疾病综合征(bovine respiratory disease complex, BRDC)的5种病毒病原体[BPIV3、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 BVDV)、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ovine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BRSV)、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Bovine infectious rhinotracheitis virus, IBRV)、牛冠状病毒(Bovine coronavirus, BCoV)]进行检测,仅BPIV3呈阳性,其他病毒均呈阴性;该方法能检测到的质粒最低拷贝浓度为2.1×10~2 copies/μL,敏感性是普通PCR检测方法的100倍;该方法临床样本检测结果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检测结果的符合率为100%。说明本研究建立的BPIV3 Nano-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可用于BPIV3感染初期的快速检测。

    2025年07期 No.715 77-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6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吉林省牛嗜血支原体的流行情况调查

    杨孝龙;冯文勇;王贤炅;金春梅;于龙政;

    为了解吉林省牛嗜血支原体的流行情况,试验于2023年7—9月份采集吉林省7个地区(四平市、辽源市、通化市、白山市、舒兰市、松原市、珲春市)牛血液样本共178份,提取血液DNA后,对牛嗜血支原体16S rDNA基因进行PCR扩增与测序,并随机选取部分牛嗜血支原体阳性样本的测序结果进行遗传进化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分别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饲养方式的牛血液样本中温氏支原体和牛嗜血支原体待定种阳性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从178份血液样本中共检测出嗜血支原体阳性样本79份。其中温氏支原体阳性样本58份,阳性率为32.6%(58/178);牛嗜血支原体待定种阳性样本21份,阳性率为11.8%(21/178);无混合感染。温氏支原体和牛嗜血支原体待定种分别位于系统进化树的两大分支上。温氏支原体Mw-1与河南株Fengdu(FJ375309.1)位于同一小分支,核苷酸相似性为100%,亲缘关系最近;温氏支原体Mw-2与墨西哥株INIFAP01(KX171205.1)位于同一小分支,核苷酸相似性为99.5%,亲缘关系最近;牛嗜血支原体待定种Cm-1与马来西亚株Clone192 4712(KT985638.1)位于同一小分支,核苷酸相似性为100%,亲缘关系最近。温氏支原体阳性率为四平市最高(73.3%,14/19),舒兰市最低(5.3%,1/19);牛嗜血支原体待定种阳性率为珲春市最高(25.0%,10/40),四平市和辽源市阳性率最低(0,0/19;0,0/20)。不同地区之间温氏支原体阳性率均差异显著(P<0.05);除四平市和辽源市牛嗜血支原体待定种阳性率差异不显著(P>0.05)外,其他地区牛嗜血支原体待定种阳性率均差异显著(P<0.05)。<1岁、≥1~<3岁、≥3岁牛温氏支原体阳性率分别0(0/6)、25.0%(22/88)、42.9%(36/84),牛嗜血支原体待定种牛阳性率分别为0(0/6)、10.2%(9/88)、14.2%(12/84),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不同年龄牛之间温氏支原体阳性率和牛嗜血支原体待定种阳性率均差异显著(P<0.05)。散养牛和圈养牛温氏支原体阳性率分别为42.4%(39/92)和16.3%(15/92),牛嗜血支原体待定种阳性率分别为22.1%(19/86)和6.9%(6/86)。散养牛温氏支原体阳性率和牛嗜血支原体待定种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圈养牛(P<0.05)。说明吉林省牛嗜血支原体普遍流行,但各地区流行种类和阳性率有明显差异,且阳性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散养牛阳性率高于圈养牛。

    2025年07期 No.715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8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蜱传牛梨形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虫种鉴定

    何沛霞;李金存;非启;姚任阳;朱胜全;吴凤坤;孙树民;

    为了解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寻甸县)冬季蜱传牛梨形虫病的流行情况及主要流行虫株,试验于2024年1月份采集云南省寻甸县金所街道、羊街镇、河口镇达尔干牛体表的蜱虫样本350份及发热达尔干牛的血液样本270份,每个地区各随机选择20份蜱虫样本和20份血液样本,先对血液样本进行涂片、染色和镜检,再对血液样本和蜱虫样本进行梨形虫18S rDNA基因的PCR扩增、测序、BLAST比对,统计寻甸县梨形虫感染情况,最后挑选各地区代表性样本序列,分别基于检出的虫种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其遗传进化特征。结果表明:60份蜱虫样本中有20份样本PCR检测结果为阳性,阳性率为33.33%,对应的虫株分别命名为XP~XP20;60份血液样本中有24份样本镜检及PCR检测结果均为阳性,阳性率为40.00%,对应的虫株分别命名为XY1~XY24。3个地区蜱虫样本阳性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羊街镇45.00%(9/20)、金所街道30.00%(6/20)、河口镇25.00%(5/20),血液样本阳性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金所街道45.00%(9/20)/河口镇45.00%(9/20)、羊街镇30.00%(6/20)。从蜱虫样本中检出的梨形虫均为泰勒虫属,其中有12份为东方泰勒虫(XP1、XP3、XP5、XP7、XP8、XP9、XP10、XP11、XP14、XP15、XP17、XP20),6份为水牛泰勒虫(XP4、XP6、XP12、XP13、XP16、XP19),2份为瑟氏泰勒虫(XP2、XP18)。从血液样本中检出的梨形虫包含2种巴贝斯虫(双芽巴贝斯虫、牛巴贝斯虫)和2种泰勒虫(东方泰勒虫、瑟氏泰勒虫),其中有10份为牛巴贝斯虫(XY5、XY6、XY8、XY10、XY12、XY13、XY16、XY19、XY20、XY23),3份为双芽巴贝斯虫(XY7、XY9、XY17),8份为东方泰勒虫(XY1、XY3、XY4、XY11、XY18、XY21、XY22、XY24),3份为瑟氏泰勒虫(XY2、XY14、XY15)。检出的东方泰勒虫XP1、XP3、XP5、XY1、XY3、XY4与东方泰勒虫OR836979.1(中国)、MG799816.1(中国)、MG599099.1(巴基斯坦)、MF576178.1(孟加拉国)位于一个分支,与东方泰勒虫MK849886.1(印度)位于不同分支,检出的瑟氏泰勒虫XY2、XP2与瑟氏泰勒虫MT355475.1(中国)、HM538223.1(中国)、GU143087.1(中国台湾)位于一个分支,检出的水牛泰勒虫XP4、XP6与水牛泰勒虫HM538209.1(中国)、HM538196.1(中国)、KX965722.1(韩国)、HM538197.1(中国)、AF236094.1(澳大利亚)、FJ225391.1(西班牙)位于一个分支。检出的双芽巴贝斯虫XY7、XY9与双芽巴贝斯虫HQ688687.1(阿根廷)、PP593789.1(哥伦比亚)、OP604191.1(中国台湾)、OR467409.1(中国)、MH257715.1(南非)、MN053035.1(古巴)、MT898500.1(墨西哥)、LC645222.1(玻利维亚)、MH050356.1(美国)位于同一分支;检出的牛巴贝斯虫XY6与MH045766.1(美国)位于同一分支,XY5与牛巴贝斯虫MH257729.1(南非)、MH257735.1(南非)位于同一分支,XY8与牛巴贝斯虫MN900521.1(中国)、KP710222.1(中国)、JQ723013.1(中国)位于同一分支。说明云南省寻甸县冬季牛群存在蜱传牛梨形虫病感染,主要流行虫种为双芽巴贝斯虫、牛巴贝斯虫、东方泰勒虫、水牛泰勒虫、瑟氏泰勒虫。

    2025年07期 No.715 89-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8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尼木县、当雄县牛羊两种吸虫感染情况调查与感染风险因素分析

    龙敏;裴晓双;董海龙;夏晨阳;

    为了解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尼木县和当雄县牛羊前后盘吸虫和肝片吸虫的感染情况及感染风险因素,试验于2018年5月份—2021年7月份采集尼木县、当雄县部分农户养殖的牛羊粪便样本1 335份,采用虫卵沉淀法对吸虫虫卵进行鉴定,采用虫卵计数法统计每克粪便中的虫卵数(eggs per gram of feces, EPG),计算检出率,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季节、年龄、年份、性别、地区和畜种前后盘吸虫和肝片吸虫的检出率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分别以牛羊是否感染前后盘吸虫和肝片吸虫为因变量、以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为协变量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根据优势比(OR值)和P值筛选前后盘吸虫和肝片吸虫感染的风险因素。结果表明:1 335份粪便样本中,检出前后盘吸虫103份,检出率为7.72%,EPG为10~250个/g;检出肝片吸虫275份,检出率为20.60%,EPG为10~780个/g。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粪便样本前后盘吸虫的检出率分别为10.91%、10.95%、2.60%、3.60%,肝片吸虫的检出率分别为18.18%、17.66%、20.74%和28.06%;0~3岁、4~6岁、7岁及以上牛羊粪便样本前后盘吸虫粪便检出率分别为4.10%、7.63%和11.98%,肝片吸虫检出率分别为17.98%、55.84%、14.44%;2018,2019,2020和2021年粪便样本前后盘吸虫的检出率分别为4.68%、6.86%、9.57%和5.88%,肝片吸虫检出率分别为20.85%、35.14%、15.43%和2.94%;雄性、雌性牛羊粪便样本前后盘吸虫检出率分别为7.14%和8.19%,肝片吸虫检出率分别为20.10%和21.01%;尼木县、当雄县粪便样本前后盘吸虫检出率分别为4.24%和9.08%,肝片吸虫检出率分别为14.32%和23.07%;牦牛、绵羊、山羊粪便样本前后盘吸虫检出率分别为10.58%、7.07%和4.24%,肝片吸虫检出率分别为12.96%、36.59%和14.32%。经卡方检验发现,季节、年龄、地区、畜种对前后盘吸虫检出率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季节、年龄、年份、地区、畜种对肝片吸虫检出率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前后盘吸虫感染的风险因素为季节、年龄和地区,肝片吸虫感染的风险因素为地区。说明牛羊前后盘吸虫感染高峰期为春夏季,7岁及以上最为易感;当雄县两种吸虫检出率均较高。建议结合风险因素,有针对性地制订防控策略,从而有效降低前后盘吸虫和肝片吸虫的感染风险。

    2025年07期 No.715 96-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5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RT-RPA检测方法的建立

    刘艺;王慧荣;刘文俊;杨丽华;董春光;韩文儒;武守艳;

    为了建立一种方便快速、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 BVDV)的检测方法,试验以BVDV 5′UTR基因高度保守区为靶标,设计特异性引物,对反应时间、温度及引物浓度进行优化,建立了BVDV的逆转录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T-RPA)检测方法,对该方法进行特异性、灵敏度及重复性检测,并采用该方法检测102份牛肛拭子样本的阳性率,分析与市售BVDV RT-PCR试剂盒的符合率。结果表明:该方法在37.5℃恒温反应15 min后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即可完成对病毒核酸的检测;与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 virus, IBRV)、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 PRV)、牛冠状病毒(Bovine corona virus, BCoV)、大肠杆菌、巴氏杆菌无交叉反应,特异性良好;最低检出限为3.0×10~2 copies/μL;组间和组内重复性均良好;检测102份牛肛拭子样本的阳性率为10.8%,与市售BVDV RT-PCR试剂盒的符合率为99.0%。说明试验成功建立了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的BVDV RT-RPA检测方法,该方法可用于临床样本的快速检测。

    2025年07期 No.715 10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7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 CpG重组质粒对猪PBMC刺激效果及体外抗PRRSV活性分析

    王帅;武力;

    为了探讨CpG重组质粒对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PBMC)刺激效果及体外抗PRRSV效果,试验对大量提取的CpG49重组质粒进行了酶切鉴定,采用CCK-8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了CpG49重组质粒对猪PBMC在第24,48,72小时的免疫刺激效果及α干扰素(IFN-α)、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2(IL-12)的转录水平,最后通过终点稀释法、实时荧光定量PCR、间接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blot方法评估CpG49重组质粒孵育猪PBMC细胞48 h后收获的上清液对PRRSV体外的抗病毒作用。结果表明:CpG49重组质粒在4 397 bp处出现单酶切条带,在2 492 bp和1 905 bp处出现双酶切条带。不同质量浓度CpG49重组质粒均对猪PBMC有一定刺激效果,但10μg/mL CpG49重组质粒在第48小时对猪PBMC细胞的刺激效果最佳。与阴性对照相比,10μg/mL CpG49重组质粒亦能够在作用24 h后极显著提升猪PBMC的IL-1β、IL-6、IL-10和IL-12细胞因子的mRNA相对表达量(P<0.01或P<0.000 1),作用持续时间可达48 h。与病毒对照组相比,用10μg/mL CpG49重组质粒孵育猪PBMC细胞上清液能够极显著降低子代病毒滴度、PRRSV ORF7 mRNA相对表达量及PRRSV N蛋白相对表达量(P<0.000 1)。说明CpG49重组质粒能够刺激猪PBMC免疫应答且具有体外抗PRRSV效果。

    2025年07期 No.715 107-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97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CHO-Reg3a细胞株的构建及抑菌活性检测

    代爽;秦达;吴书音;王延涛;李国军;汪登奎;戴秀秀;余丽芸;侯喜林;

    为了利用中国仓鼠卵巢(Chinese hamster ovary, CHO)细胞稳定表达再生胰岛衍生蛋白3a(regenerating islet-derived protein 3a, Reg3a),并获得具有抑菌活性的抑菌蛋白,试验先通过PCR扩增Reg3a基因,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Reg3a-EGFP后转染至对数生长期CHO细胞内,通过遗传霉素(G418)筛选阳性细胞,并采用有限稀释法进行单克隆细胞株筛选;随后利用Western-blot对细胞表达产物进行鉴定;最后使用纯化后的蛋白进一步进行抑菌活性试验。结果表明:重核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Reg3a-EGFP构建成功,连续传代20次仍正常表达。Western-blot鉴定显示在17.64 ku处有Reg3a特异性条带。纯化的Reg3a蛋白(0.8 mg/mL)可明显抑制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C83912(ETEC-K99)、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C83902(ETEC-K88)、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C83916(ETEC-987p)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且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更好。说明稳定表达Reg3a的CHO细胞株构建成功,且表达的Reg3a具有抑菌活性。

    2025年07期 No.715 115-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0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饲草、饲料与添加剂

  • 黄瓜籽粉与棕榈酸脂肪粉混合物的不同吸收方式对围产期奶牛主要代谢病保健效果的评估

    栾云飞;范文文;杨天娇;王爽;常雅奇;夏成;徐闯;杨威;任晚霞;

    为了解产后饲喂黄瓜籽粉与棕榈酸脂肪粉混合物对防治围产期奶牛主要代谢性疾病的保健效果,试验于黑龙江省某集约化奶牛养殖场选取2~4胎次、年龄和体况相近的产前21 d奶牛24头,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1组和试验2组,每组8头。对照组与试验组均饲喂基础日粮,其中试验1组(添加黄瓜籽粉与棕榈酸脂肪粉按重量1∶1简单混匀的混合物)和试验2组(添加黄瓜籽粉与棕榈酸脂肪粉按重量1∶1混合制备的棕榈酸脂肪粉包被黄瓜籽粉的混合物)分别于分娩当天开始以每头奶牛80 g/d剂量分别灌服黄瓜籽粉与棕榈酸脂肪粉混合物,连续5 d。试验期间统计奶牛脂肪肝、酮病及低钙血症的患病率;记录每天产奶量,收集产后乳汁检测乳成分。产前21 d、分娩当天及产后第3,7,14,21,28天采血检测血清生化指标和氧化应激指标,选择3组产后第3天血清进行代谢组学和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表明:试验1组和试验2组脂肪肝和酮病患病率低于对照组,试验1组低钙血症患病率低于对照组与试验2组。产前21 d,试验1组和试验2组γ-谷氨酰转肽酶(GG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产后第3天,试验1组血清钙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2组(P<0.05),试验1组和对照组血清磷(P)浓度显著高于试验2组(P<0.05),试验1组和试验2组乳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试验2组血清丙二醛(MDA)浓度显著高于试验1组(P<0.05)。分娩当天,对照组非脂乳固体率显著高于试验2组(P<0.05),试验1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和试验2组(P<0.05)。产后第21天,对照组血清β-羟丁酸(BHBA)浓度显著高于试验1组(P<0.05)。产后第28天,试验1组血清胆固醇(TC)浓度显著低于试验2组(P<0.05)。对照组与试验1组存在2 828个差异代谢物,与试验2组存在2 838个差异代谢物。黄瓜籽粉中表儿茶素和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丰富,分别与脂质代谢、氧化应激、能量有12,13,9个和13,13,13个交集基因。说明围产期奶牛产后连续5 d饲喂棕榈酸脂肪粉与黄瓜籽粉简单混合物可有效降低围产期奶牛脂肪肝、酮病和低钙血症的患病率,提高奶牛抗氧化能力,同时可显著提高血液6-丙烯基儿茶素水平。

    2025年07期 No.715 122-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7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NaCl模拟盐胁迫对7种黄芪属种子萌发的影响

    高霞;石凤翎;高翠萍;王国阳;刘思博;

    为了选育耐盐性优良的黄芪属品种,试验采用不同浓度(5%、10%、15%、20%、25%、30%)的NaCl溶液模拟盐胁迫,以不加NaCl的纯化水为对照,对7种黄芪属植物[紫花沙打旺、中沙1号沙打旺、春疆1号沙打旺、沙打旺(和林基地)、斜茎黄芪、黄芪草(绿帝1号黄芪)、沙打旺]的种子进行发芽试验,计算不同浓度NaCl溶液处理的黄芪种子萌发的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指数、相对活力指数、相对根长、相对芽长、相对子叶长和相对子叶宽8个指标,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对各品种进行耐盐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7种黄芪属种子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胁迫下萌发能力有差异,其中紫花沙打旺、中沙1号沙打旺、斜茎黄芪、黄芪草(绿帝1号黄芪)和沙打旺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指数、相对活力指数在一定浓度NaCl溶液胁迫下有所提高,春疆1号沙打旺则降低。各种子的相对芽长、相对子叶长和相对子叶宽在一定浓度NaCl胁迫下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春疆1号沙打旺和沙打旺(和林基地)的相对根长在NaCl浓度高于5%后显著下降(P<0.05),其余品种(除紫花沙打旺外)在一定浓度NaCl溶液胁迫下均有增加。在相同浓度NaCl溶液胁迫下,各品种变化差异较大,NaCl溶液浓度为5%和10%时沙打旺的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指数、相对活力指数和相对根长(除5%浓度外),紫花沙打旺的相对子叶长(除10%浓度外),斜茎黄芪的相对子叶宽均最高;NaCl溶液浓度为15%时,黄芪草(绿帝1号黄芪)的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指数和相对子叶宽均最高;沙打旺的相对活力指数、相对芽长、相对根长和相对子叶长均最高。NaCl溶液浓度为20%时,中沙1号沙打旺的相对发芽率和相对发芽指数,斜茎黄芪的相对发芽势、相对活力指数和相对子叶宽,紫花沙打旺的相对芽长及沙打旺的相对根长和相对子叶长均最高。NaCl溶液浓度为25%时,中沙1号沙打旺的相对发芽率,沙打旺的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指数、相对活力指数、相对芽长、相对根长、相对子叶长和相对子叶宽均最高。NaCl溶液浓度为30%时,中沙1号沙打旺的相对发芽率,沙打旺的相对发芽势、黄芪草(绿帝1号黄芪)的相对发芽指数、相对活力指数、相对芽长和相对根长,紫花沙打旺的相对子叶长及斜茎黄芪的相对子叶宽均最高。7种黄芪属种子耐盐性从强到弱依次为黄芪草(绿帝1号黄芪)>沙打旺(和林基地)>斜茎黄芪>紫花沙打旺>春疆1号沙打旺>中沙1号沙打旺>沙打旺。说明7种黄芪属种子在5%~30%NaCl溶液胁迫下均能萌发,均有一定的耐盐性,在相同胁迫条件下,黄芪草(绿帝1号黄芪)、沙打旺(和林基地)和斜茎黄芪种子发芽和生长情况优于其余品种。

    2025年07期 No.715 132-139+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9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黑曲霉对湖羊生产性能、瘤胃发酵参数及甲烷排放的影响

    李若楠;王昊天;刘智勇;朱河水;刘洋;钟凯;

    为了研究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对湖羊生产性能、瘤胃发酵参数及甲烷排放的影响,试验将15只雄性、体重为(21.69±1.19)kg、3月龄左右的育肥湖羊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7.5 g黑曲霉组和10 g黑曲霉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预试期7 d,正试期28 d。试验结束后统计各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检测环境中CO_2和CH_4的排放量;采集瘤胃液进行瘤胃pH值及氨态氮(NH_3-N)、微生物蛋白(MCP)、挥发性脂肪酸(VFA)质量浓度的检测。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7.5 g黑曲霉组和10 g黑曲霉组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降低(P<0.05),瘤胃pH值显著升高(P<0.05),瘤胃NH_3-N和MCP质量浓度显著降低(P<0.05);总挥发性脂肪酸、戊酸、丙酸质量浓度显著降低(P<0.05),乙酸/丙酸显著升高(P<0.05),且7.5 g黑曲霉组的丁酸质量浓度显著降低(P<0.05);CH_4、CO_2排放量和CO_2当量(CO_2-eq)均显著降低(P<0.05),头日利润提高比例分别为25.00%和39.29%。说明黑曲霉可以降低湖羊的平均日采食量,在不影响其生长性能的情况下提升经济效益,同时可降低CH_4和CO_2排放量。

    2025年07期 No.715 140-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0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特种动物研究

  • 林麝不同发育阶段睾丸和附睾的组织学特征及促卵泡素受体蛋白的定位研究

    杨柳青;石鑫;梁婷;郑程莉;

    为了深入探究林麝睾丸和附睾的发育规律及促卵泡素受体(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 receptor, FSHR)在林麝睾丸和附睾发育与精子生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试验采集0~1日龄、8~10月龄、26~28月龄、3.5~9.0岁4个不同发育阶段林麝睾丸和附睾组织样本,采用H.E.染色观察各发育阶段睾丸和附睾的组织学特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析FSHR蛋白在林麝各发育阶段附睾组织中的表达定位。结果表明:林麝曲精小管和附睾管直径在3.5岁以前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大。26~28月龄林麝曲精小管和附睾管内能观察到少量精子,而3.5~9.0岁林麝的曲精小管和附睾管内存在大量的精子。FSHR蛋白主要定位于0~1日龄林麝睾丸的支持细胞和精原细胞及附睾管呈立方形的上皮细胞中,8~10月龄林麝的睾丸支持细胞、精原细胞和初级精母细胞及附睾管呈高柱状的上皮细胞中,26~28月龄、3.5~9.0岁林麝的睾丸支持细胞、各级精母细胞、间质细胞和精子及附睾管呈颗粒状的上皮细胞、基底细胞和静纤毛中。说明FSHR蛋白在各发育阶段睾丸和附睾组织中均有表达,且表达部位和表达细胞种类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推测其可能在林麝睾丸和附睾发育与精子生成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025年07期 No.715 146-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4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林麝季节性分娩现象及分娩日期影响因素探讨

    索丽娟;杨超;李斐然;边坤;唐婕;

    为了探讨圈养林麝季节性分娩现象及分娩日期影响因素,本研究基于2021—2022年陕西省凤县林麝野外科学研究基地的473份林麝分娩数据(包括分娩日期、母麝年龄、繁殖经验、产仔数量),对林麝季节性分娩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对不同年龄、繁殖经验、产仔数量和不同年份的母麝分娩日期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2021—2022年圈养母麝的分娩时间为4—8月份,60%以上集中在5月份分娩。初产母麝与经产母麝的分娩日期差异不显著(P>0.05);10岁母麝分娩日期最晚,且显著晚于2,4,6,7,8,9岁(P<0.05);产双胎母麝平均分娩日期显著早于产单胎母麝(P<0.05);2022年的母麝分娩日期显著早于2021年(P<0.05)。说明凤县圈养林麝分娩具有季节性,分娩日期主要集中在5月份;年份及母麝年龄、产仔数量均会对分娩日期产生影响。

    2025年07期 No.715 152-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7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探讨与研究

  • 资金借贷能否促进牧户增收?——基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牧户的调查

    董佳宇;徐凯悦;

    为了研究资金借贷对牧户增收的赋能作用,以增强牧户抗风险能力与可持续增收能力,本研究基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114户牧户2019—2023年面板数据,采用基准回归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及调节效应模型实证检验资金借贷对牧户增收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资金借贷总额在1%水平上显著正向影响牧户家庭总收入。经过内生性处理与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依然成立;牧业生产投资在资金借贷影响牧户增收过程中存在中介效应,数字金融使用在资金借贷影响牧户增收过程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资金借贷对牧户家庭增收的影响在收入类型和户主受教育程度之间存在异质性,资金借贷对牧户畜牧业收入和中低收入水平牧户的增收效应更为显著,资金借贷能够抵御市场风险对牧户收入带来的冲击。为此,笔者提出应加大牧区金融机构涉农涉牧贷款供给力度;鼓励金融机构提供专门贷款用于牧户生产投入;提高牧户数字金融的普及率和应用范围;提供并关注个性化金融服务,促进牧区金融健康发展。

    2025年07期 No.715 156-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0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我国消费者禽产品营养价值与质量安全认知及其对消费的影响——以鸡蛋为例

    朱静;李婷婷;施寿荣;刘向萍;钱勇;

    为了探讨消费者鸡蛋产品营养价值与质量安全认知水平对消费的影响,研究基于2023年我国10个省份(直辖市)955份调研问卷,运用有序Logit回归模型分析消费者鸡蛋营养价值和质量安全认知对其消费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消费者对鸡蛋营养价值和质量安全认知度处于偏中等水平,具体表现为对“鸡蛋是一种性价比最高的优质蛋白质来源”“土鸡蛋与普通鸡蛋只是口感上有区别,营养价值没有区别”等鸡蛋营养价值的知晓度较高及对市场上鸡蛋安全性的评价较高,但对“鸡蛋蛋壳颜色与营养价值没有关系”“鸡蛋中的胆固醇不会影响正常人的身体健康”等认知度较低。消费者非常关注鸡蛋的营养价值和兽药残留等科普信息,且较信任央视新闻和政府官方网站发布的鸡蛋产品科普信息。消费者对鸡蛋营养价值和质量安全的认知在1%和5%水平上显著影响其消费行为。消费者对鸡蛋是最优质的蛋白质、胆固醇含量及有法律法规和标准约束抗生素使用认知的提高会促进鸡蛋消费频次的增加,且随着对其认知评价等级的提升,低频次和中等频次消费的概率会降低,高频次消费的概率则增加。说明提高消费者鸡蛋营养价值和质量安全认知对增加鸡蛋消费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未来可从官方权威平台及时发布鸡蛋质量安全相关信息,向不同专业背景与年龄段消费者精准推送鸡蛋营养价值和质量安全科普信息,以及注重正向引导和激励,让更多家禽科研工作者加入科普队伍等来提升消费者的鸡蛋认知水平。

    2025年07期 No.715 166-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6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下载本期数据